原标题:“感恩连”守望藏乡幸福安康
春天的香格里拉和谐、安宁,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记者进村串户,听群众细数“感恩连”的点点滴滴,言谈间,深深感受到各族群众手牵手的情感基石,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和谐氛围。
同心筑梦凝聚力量
“我家原来是贫困户,全靠我一个人挣钱,那时候相当困难。”42岁的吉仁叶古村民格茸说起从前。家里老人60多岁,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关键时期,妻子又生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地里种点包谷,闲时捡菌,即便如此,辛苦一年,全家收入最多也就5000元。”格茸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家里不但养起了几百只野鸡,还搞起了蔬菜种植,另外,自己又担任生态护林员,去年家庭收入达到3万多元。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五境乡顺民意、惠民生,着力解决各族群众一些牵肠挂肚的问题,召开了脱贫攻坚冲刺动员大会,对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再安排、再部署。
“因地制宜,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发放党员创业致富贷款,扶持藏香猪、野鸡、土鸡、中药材等种植养殖业,抓实抓细落实好各项工作。”乡长李建华说,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真抓实干,科学谋划,向着脱贫目标发起冲刺,向党和人民提交满意的答卷。
“2010年,我们村有10多名党员,现在已经有20多名了。”格茸说,有党的领导,就有了“主心骨”,大家齐心协力加油干,好日子就有了。那么,如何才能同心共筑小康梦?“幸福生活靠的是好政策、好时代,吃水不忘打井人,要懂得感恩。”格茸萌生了同大家一道感恩的想法,并讲了出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指导下,格茸与其他贫困户商量后,“精准扶贫感恩连”破土而出,格茸被大家推举为“感恩连连长”。随着“感恩连”活动增多,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自愿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格茸的“感恩连”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48人。而在五境乡,则多达100多人。
守望相助紧紧相拥
五境,藏语称“绒巴书安”,“绒巴”意为干热河谷藏区,“书”为辖地,“安”为五,其意为五个伙头分割管辖之地。五境乡地处香格里拉市西部,下辖仓觉村、霞珠村、泽通村3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2018年末,全乡总户数871户,总人口3911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2人。
五境乡世居民族有藏、傈僳、纳西、汉等民族,其中仓觉村子母雄村民小组是傈僳族聚居村寨,其他村组均为藏族聚居村。目前,“感恩连”先后开展70多次义务劳动,以互帮互助、扶贫济困、发展产业、美化家园等实际行动,把握关键话题,喊响做实“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把握核心问题,组织、带领、发动群众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感恩连”的成员走进群众家里,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意见、出点子、谋发展。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村民肖农家里。“两个残疾孩子需要照顾,自己无法外出务工,缺乏经济收入来源。”肖农回忆起加入“感恩连”时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开始努力发展产业,养了500多只野鸡,种了朝天椒,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在‘感恩连’的带动下,邻里矛盾少了,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不见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强意识不断增强,大家团结一心,产业发展了、环境变好了、脱贫致富信心更加坚定了。”五境乡乡长李建华说,“感恩连”经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群众增强了团结和感恩意识,支持党委、政府工作的积极性高了,落实各项工作比过去容易了。
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11·03”白格堰塞湖洪峰过境期间,受泽通村“精准扶贫感恩连”的影响,仓觉村党员群众自发成立了应急抢险突击队。在洪峰到来之前,突击队冲在第一线帮助群众转移财产物资,尽可能减少群众的损失。洪峰过境之后,突击队连续奋战在灾区第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堰塞湖灾害过去后,这支突击队重新组建为“感恩突击队”,队员达到30名。2019年1月,五境乡霞珠村成立“感恩自强队”,现有队员31名。至此,五境乡三个村均成立了“感恩连(队)”,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琐事做起,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记者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