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云南网携手昆明万科推出了“滇峰2016 致敬云岭骄子”公益活动,与数万名网友共同推荐出了10名“年度城市人物”,并分享了杨丽萍、褚时健、金飞豹等10位“云岭骄子”的精彩故事。
2017年云南网和昆明万科再度携手,致敬持有匠心、坚守艺术、注重品质、不忘初心的云南“翡翠人物”。他们如翡翠般珍贵,不似钻石般闪耀,却深沉温润,用翡翠之心坚定前行。
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凭借他重建历史记忆的执着和认真细致的研究精神成为2017年“翡翠人物”之一。
戈叔亚是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政府特聘的“二战历史顾问”。1983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滇缅抗战史,足迹踏遍云南、缅甸、印度几乎所有中国远征军涉及到的战场。
戈叔亚为滇缅抗战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做了突出贡献。写作、翻译出版了《抗战史上的空运壮举:飞越驼峰》、《寻找驼峰坠机记》等多部著作,并在海内外媒体发表多篇反映中缅印战区历史的著述。
戈叔亚
缘分始于偶然
戈叔亚的人生与远征军的前世今生难解难分,他用20多年的艰辛努力,逐渐拨开这一段历史的迷雾。
他与远征军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
1983年他到中缅边境、滇缅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腾冲县出差,去了当时还是县党校场所的“国殇墓园”,看到被破坏的无数阵亡将士的墓碑,受到很大刺激。他试图去了解、追溯甚至重建这段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因为这故事背后牵涉到太多的创痛与悲情。
毫无疑问,这条重建历史记忆的道路异常艰辛,但那段悲壮而牵缠的过去,像无法消退的暗影纠缠着戈叔亚的生活与灵魂。他怀抱着一种孔子所言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士心态,以一种史家精神和新闻记者的敏锐,去发掘被湮没的过去。
作为 “一名不折不扣的‘田野调查学者’”,戈叔亚认为反思历史非常重要,人只有在历史中才能找到他的来龙去脉,才能重建“脉络中的自我”,生命才会丰盛,人生才会完整。
国殇墓园
空中补给走廊——驼峰航线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和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议,决定在中国航空公司原来的昆明——加尔各答航线的基础上,开辟后来称为“驼峰”航线的空中补给走廊,用这条航空线路来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
日本陆军第5飞行师团战斗机队进驻缅甸密支那,专门拦截这条航线的美军运输机群。航线被迫向北绕行,飞越“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脉,由于有的山峰太高,飞机只能在其间穿绕飞行,飞行路线好似驼峰,故称驼峰航线。这条航线飞越印度、缅甸和中国三国,途经高山、冰川、热带虐疾区、原始森林和日军占领区,是世界上最艰险的一条航线。
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飞行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从此以后,驼峰飞行与飞虎队同在陈纳德的指挥下,两者逐渐融为一体。飞虎队是空军战斗部队,主要担负着与日本空军作战的任务。驼峰飞行的航空人员,除了美国空军之外,还有中国航空人员。
驼峰航线上的中国航空公司
最繁忙的国际机场——昆明巫家坝机场
昆明巫家坝机场是“驼峰”航线最主要的终点站机场。在3年多的时间里,“驼峰”航线共空运到中国80多万吨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另外,总计几十万人都是经“驼峰”航线或由“驼峰”空运总队的飞机接送的。高峰时,巫家坝机场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
为了抗战的需要,云南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各地修建和扩建了几十座机场,“驼峰”航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美两国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戈叔亚说,巫家坝机场是中国百年来最早开始发展航空事业的机场之一,但是它的最特殊的、别的机场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还在于中国的抗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巫家坝老照片
滇缅公路的保护神——“飞虎队”和巫家坝机场
巫家坝机场也是“飞虎队”扬名的地方。美国航空志愿队员在缅甸东瓜机场完成了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训练后,陈纳德率领第一和第二中队于1941年秘密陆续来到他们的总部昆明巫家坝机场,给予了猖狂轰炸昆明的日本人致命一击!
如果说,一个机场可以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这样的机场在全世界也是很少的,而昆明的巫家坝机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度就是这样的一个机场。它承担着驼峰航线所有运输物资的接收任务,所以在这段时期,昆明巫家坝机场就与整个中国的命运密切相关!
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最重要的运输通道,但是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却超过了滇缅公路。作为一个机场,巫家坝机场无疑稳居头功。
战争时期的飞虎队大楼
飞虎队老照片
说到戈叔亚研究滇缅抗战史的初衷,和他走进这段历史最大的感触。他说:我是云南人,六七十年代在腾冲呆过,但不知道这段历史。我上大学时喜欢研读抗战史,但不知道远征军滇缅抗战这段历史。1983年大学毕业,我出差到腾冲,去了“国殇墓园”,感到很震惊,觉得这段历史被埋没了。那时我认为,既然没有人研究这段历史,那么我就来研究。我希望通过我和其他很多人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记住这段历史。
(云南网记者 陈思涵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