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创新实干奔小康——感受“西畴精神”的时代力量(下)

时间:2019-05-11

原标题:创新实干奔小康——感受“西畴精神”的时代力量(下)

走进新时代,西畴人粮食多了、肚子饱了、腰包鼓了、生态好了、村庄靓了,小日子也越来越美了,可他们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而是要在新时代再创奇迹、再写辉煌。

停不下的奋斗脚步,再创奇迹的坚定信念,西畴人靠什么?靠的是“西畴精神”蕴藏的创新与实干的力量。他们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共产党员冲在最前头;他们选准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他们用小钱办大事,让村庄秀美、人心敞亮。

筑牢堡垒强引领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18年,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选取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的噜啦、加保两个村小组,作为示范基地优先发展巴西菇产业。就在产业即将落地时,村里的贫困群众却打了退堂鼓。

怎么办?驻村“第一书记”徐宝婵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贫困群众的想法。她告诉记者,其实贫困群众是非常想干这件事情的,只是心里有顾虑而已。徐宝婵与村“两委”班子研究之后,决定把村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先发展为种植户,带着贫困群众一起干。徐宝婵说:“关键时刻,党员就要冲在前头,干出样子来,树起榜样来,老百姓才能信服。”

一个支部一条路,一个党员一盏灯。党员实干,群众肯干,小康路上才不会掉队。

蒋金敏原本是鸡街乡人大主席,2014年6月,来到胡迭村开始领办合作社。早在2011年,村里就成立了一家杨梅种植专业合作社,但是几年来一直都没有大的发展。经过深入了解后,蒋金敏得出的结论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

2014年底,合作社党支部正式成立。蒋金敏说:“首先要改变党员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组织的堡垒作用强了,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出来了,何愁干不成事情。”经过5年发展,如今合作社杨梅种植面积发展到1200余亩,社员达到120人,人均收入节节攀升。

产业兴旺助脱贫

这两天,柏林乡老克田村的贫困群众杜引明正忙着种植甘蔗。为了能够为贫困群众找到适宜的脱贫产业,乡里、村里的干部可没少费工夫。老克田村村小组组长王仕春说:“村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甘蔗,杜引明自己也懂点技术,只是缺乏资金。”

一下子要种100亩,杜引明心里首先想的是蔗种、地膜、肥料的钱从哪里来。为了解决杜引明的担忧,乡里与县里的制糖厂达成协议,由制糖厂免费为杜引明提供蔗种及农资,待甘蔗收获后再按成本扣除。杜引明仔细地算了一下这笔账,保守按照每亩纯收入800元算,一年下来就是8万多元的收入。

近年来,西畴县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大力发展猕猴桃、柑橘、甘蔗、乌骨鸡等特色产业,推动47家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股份、订单、服务、务工、租赁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全县贫困群众9964户。

五分小钱美环境

小康生活不仅要有稳定的收入,更要有舒适的人居环境。

走进兴街镇拉孩村,村外绿水青山,村里整洁干净。可就在几年前,村里却是另一番模样。村党总支书记刘丕荣还记得那时人们对村里环境的评价:“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

“连村环境卫生都搞不好,还谈什么‘西畴精神’。”刘丕荣和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必须想办法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村里要雇保洁员,又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号召大家主动干,又不能把卫生维持好。

在刘丕荣和村“两委”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要是全村每人每天交5分钱作为村集体卫生保洁费用,由村集体聘请人员负责开展卫生保洁,并严格监督管理,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村“两委”向全村人发出倡议,并着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当时,许多村民都很积极,因为算下来每人每年不过18元。对于部分想不通的群众,村干部就挨个儿做工作。”刘丕荣说。

“5分钱工程”正式启动,村“两委”决定将全村2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纳为卫生保洁员,每月工资300元。这样既能解决村里卫生环境差的问题,也能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

村里有了固定的保洁员,包片、定期打扫卫生,维护整洁,村里的环境卫生一下子有了大变化。村里人也觉得这5分钱没有白花。现在,“5分钱工程”已经被写进了拉孩村的村规民约。

用小钱,办大事。2018年,西畴县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以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的“5分钱工程”。(记者 郜晋亮)

  • 上一篇:文山州出台25条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下一篇:广南对扶贫领域46名责任人进行提醒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