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泸西:道路越走越宽阔

时间:2019-05-14

原标题:泸西:道路越走越宽阔

在泸西老百姓的记忆里,早年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形容路难走的顺口溜:“大路3尺宽,小路石头尖,肥猪坐轿子,挑担难换肩。”

以前的泸西公路有“三怪”:汽车没有马车快,轿车没有单车快,单车没有人走快。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泸西公路上,常见这样的场景:一辆汽车卡了壳,一堵就是一大溜;有人常扛着自行车走,俗称“人不骑车车骑人”。

多少年来,路一直是悬在泸西老百姓心头的老大难问题。从双脚丈量里程到出门开车远行,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农村泥巴路、砂石路到现在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柏油路,从屈指可数的几条沥青路到全县基本形成“县乡相联、村组相通、区域一体、四面环合”的公路服务网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泸西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汗水和智慧搭建了一张张便捷的交通网,架起了一条条便民惠民的交通线,泸西人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越走越平坦……

“我是1986年参加工作的,那时的交通太差了,公路路面很窄,最宽也就6米左右,质量也很差,车辆经常会被卡在路上,出行的车辆基本都是随车带着锄头。”在泸西交通运输部门干了30多年的金龙祥告诉记者。

纵观交通发展轨迹,人们不会忘记泸西交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1957年,国家投资2.1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约40万个工作日,耗时两年,开通了泸西县城至路南豆黑村的四级公路,直达昆明。

从此,泸西交通建设一路“高歌猛进”。

1958年—1961年,泸西全县掀起“全党全民办交通”的高潮,3年修建乡村公路16条,共77.3公里,结束了境内无乡村公路的历史。下转2版上接1版

1966年—1976年,再次掀起县乡公路建设热潮,10年修建县乡公路58条186.5公里。全县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观。

“1985年,泸西县城至旧城段公路铺设为沥青路面,至此泸西境内出现了首段沥青路面公路,也拉开了泸西公路历史的‘黑色革命’。”金龙祥说。

改革开放以来,泸西公路建设进入加速期,筑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时代强音,泸西县秉持“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引领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的理念,着力抓好抓实“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2018年,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1965.143公里。一条条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进村入户、连通城乡,激活一个个村庄。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沿河而建,直抵田间,将金马镇爵册、新坝等村庄串联起来。每年进入夏季,路两旁的几千亩香葱迎来繁忙的采收季。以这条路为起点,要不了几天,这些香葱就会出现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的市场上,成为商家和客户青睐的“香饽饽”。

“改革开放前,因为交通不便,村子几十年没有变化。现在路修好了,村子越变越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提起交通变迁,金马镇新坝村村委会主任芶云生感慨颇多,“随着通村公路的改造提升,货车直接开到了田间地头,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我最有体会的是农民以前是骑着三轮车、摩托车,现在是开着小轿车来打工,他们的年收入都在三四万元左右。”泸西盛赢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永祥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到金马镇建公司,就是因为交通方便。

在东山梁子上,是泸西县两个高寒贫困山区乡之一的向阳乡。几年前,当地农特产品藏在深山运不出,山里人出行也困难。大桥村村民李永能说起以前直摇头,这几年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家里的蔬菜、瓜果和猪、羊再也不愁运不出去,还有收购商直接上门收购,价钱给得还不低。

驾车驶过泸西县一条条农村公路,总有看不完的景,或感受到浓浓乡愁,或陶醉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泸西县的农村公路美出了新高度。

而今的泸西县,随着农村公路越建越好,一个个曾经舟车难通、物流不畅的乡村,如今既“走得出去”又“引得进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财气的聚集。2018年,泸西县相继被评为云南省第二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农村公路不断完善的同时,高速公路也迎来了实质性突破。2017年11月10日,泸西至弥勒高速公路(一期)通车试运营,泸西县从此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数据见证发展。泸西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陶光强翻开《泸西县交通志》一书,指着上面的数据告诉记者,1985年,泸西县仅有2条县道64.5公里,乡村公路436.03公里。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泸西县公路里程总计2196.617公里,农村公路达1965.143公里。

“未来的泸西交通大有可期。”陶光强说,随着泸弥(二期)、石林至泸西、(陆良)召夸至泸西、泸西—丘北—广南等高速公路的建成,泸西县将迎来交通发展的“大时代”。(记者 白季 黄传龙 吴富水)

  • 上一篇:建水让贫困听力残疾人重回“有声”世界
  • 下一篇:红河县把好党员发展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