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20余年“明珠保卫战”让滇池风采再现

时间:2019-05-18

  原标题:20余年“明珠保卫战”让滇池风采再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清代孙髯翁撰写大观楼长联时滇池的美景。

30多年前,随着环滇池周边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滇池饱受污染之苦,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昆明发起了一场不见硝烟的“高原明珠保卫战”,通过多种措施手段积极开展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

20多年后的今日,尽管滇池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滇池治理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滇池水质改善为全湖V类,摘掉了20多年的“劣V类”帽子;2018年持续好转为Ⅳ类,成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滇池这颗历史悠久的“高原明珠”正逐渐重现往日风采。

坚持不懈了20余年“高原明珠保卫战”成效初显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湖”。20世纪70年代,昆明人“向滇池要粮”,大举围海造田,缩减了滇池水域和湖滨生态湿地;80年代末经济发展的列车呼啸而来,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薄弱,环保设施的严重滞后,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进入滇池流域。1988年以后,草海水质总体变差,外海水质在Ⅴ类和劣Ⅴ类之间波动。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频繁暴发,1999年时,蓝藻水华覆盖面积曾达到20平方公里,厚度达到数十厘米。《全国环境质量变化分析》表示,滇池氮、磷污染严重,属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一场不见硝烟的“高原明珠保卫战”在春城打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从“九五”规划开始,连续4个“五年计划”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国家各相关部委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滇池治理工作列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大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制定了中长期治理规划,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力度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当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认真组织开展实施各项治理工作,落实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滇池治理。

至“十二五”末,累计建成市政排水管网3700公里,建成环湖截污主干渠(管)97公里及10座配套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12座城市水质净化厂,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到191万立方米;完成17座调蓄池建设,可有效收集45.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合流制区域雨污混合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补水5.66亿立方米;继续对35条主要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进行综合整治,坚持“河(段)长责任制”,河道污染程度持续减轻;深化实施“四退三还”及生态湿地建设,累计建成5.4万亩生态湿地;在滇池外海及草海实施污染底泥疏浚工程,运用“体内治疗法”促进水体净化……为治理污染湖泊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

  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滇池治理实现“六个转变”

为改变以往滇池保护治理采取单一的工程治理模式,投资巨大、污染源不清、效益发挥不明显、保护治理科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昆明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委托高校、科研院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论证,提出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思路和“技术上综合、管理上严格、治理上广泛”的原则,推动滇池治理工作内涵由单纯治河治水向整体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升华、工作范围由河道单线作战向区域联合作战拓展、工作方式由事后末端处理向事前源头控制延伸、工作监督由单一监督向多重监督改进、保护治理由以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化,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滇池治理的集约化、科学化水平。

针对滇池水质出现波动、河道水质下降明显、面源污染控制不严等问题,昆明围绕“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要求,目标倒逼,量化考核,全力以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采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完善流域截污治污系统、优化流域健康水循环、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效能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滇池水质目标与总量削减目标,力争到2020年让滇池水更清。

针对河道治理责任不够清晰的问题,昆明市研究制定《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在滇池流域全面建立“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及三级督察制度;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出台实施《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及配套文件,在滇池流域河道及支流沟渠全面推行河道生态补偿机制,有效促进了入滇河道水质提升和地方责任的落实。

为解决“五采区”这一历史原因形成、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修复难度大、修复成本高、且无经验可借鉴的难题,昆明痛下决心、敢于碰硬,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坚决整治关停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区域“五采区”,并扎实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截至目前,72个矿权全部关停,完成恢复治理面积1828亩,正在开展恢复治理3350亩。

从劣Ⅴ类到Ⅴ类再到Ⅳ类滇池水质“成绩单”不断刷新

经过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至2016年时,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年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在国家年度考核中,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取得了72.7分的成绩;在国家环保部(现国家生态环境部)2016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湖泊治理中,滇池治理成效首次排名第一位;在中央电视台开展的“中国最美湿地”评选中,滇池湿地脱颖而出,成了网友们心中的“中国最美湿地”;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在滇池边出现,受到中央及省、市媒体高度关注;中华龙舟赛、龙舟世锦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相继落地滇池……

2017年,昆明市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争做绿色发展探路者。这一年,滇池全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Ⅴ类,25条入湖河道水质达标。水质的持续改善也使白眉鸭等珍稀鸟类回归滇池怀抱,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新突破。

2018年,滇池治理更加精细,滇池流域35条主要河道“一河一策”水质提升方案相继编制完成并实施,河道生态补偿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水量自动监测站建设陆续完成,盘龙江智慧河道监控管理中心及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排口、溢流口的视频监控设备全部建成投用……这一年,滇池水质成绩单再次刷新,外海、草海、全湖水质类别均达Ⅳ类,成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全年仅发生过1天重度蓝藻水华,发生中度以上蓝藻水华的时间共6天,与2010年相比减少131天。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通报中指出,“与2017年同比,滇池水质明显好转”,充分肯定了滇池治理的效果。

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Ⅴ类改善为Ⅴ类再到2018年的Ⅳ类,滇池水质逐年向好,沿岸也逐渐恢复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美景,而各条入滇河道边都随处可见市民、游人漫步河岸、水鸟飞舞的景象。滇池正在向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蜕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云南省的大力支持下,在昆明坚持不懈的治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滇池必将逐渐复苏,一步一步重焕荣光、再绽芳华!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小时候生活在大观河边的昆明“土著”,记者对于大观河的童年记忆就是“黑、臭,长得快有人高的水葫芦”,而对于滇池,也仅保留着“随便打一桶水上来就可以刷墙”的旧印象。在外求学回到昆明参加工作后,也几乎再没有去过滇池和各条河道周边。

2015年正月初八,我第一次以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对口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市滇池管理局组织的滇池沿岸集中执法行动。那天,当跟着执法人员走进海埂公园,看到海鸥在水中怎么划水都清晰可见、不再“绿油油”的湖水,再怎么用力也闻不到恶臭味时,我不禁惊叹:“滇池什么时候治理得这么好了!难道那个从小听家中长辈念叨‘可以游泳、洗菜、打水喝’的滇池真的快回来了?”

4年多来,我有幸跟随着滇池保护治理专家、工作人员走遍了滇池流域各条河道和沿岸湿地以及绝大多数滇池治理项目,看到了成千上万“滇池治理人”为还滇池一湖碧水清波所付出的种种努力,见证了滇池水质从劣Ⅴ类到Ⅴ类再持续改善到Ⅳ类的过程,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后给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听到了无数百姓、游客对滇池保护治理成果发出的由衷赞许,发自内心地为滇池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效感到骄傲和自豪。

“滇池清、昆明兴!”愿工作、生活在昆明的每一位市民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用实际行动保护昆明的"母亲湖",共同守护春城的碧水蓝天。 (记者 孙潇)

  • 上一篇:突发!昆明一载客公交车与桥墩相撞 有人员受伤
  • 下一篇:曲靖师范学院举行了第五届学术文化体育艺术节开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