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为别人打工到别人为自己打工,实现年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吕家湾村实现完美蜕变——吕家湾:船桨撑起幸福梦
五月的泸沽湖景色宜人,气温凉爽。清晨的每一缕阳光,对于生活在背山面湖的42户吕家湾人来说,是生存,是幸福梦想的开始。
和划船组长廖培坤一样,居住在这里的170多位村民每天早上6:30左右就要起床,在码头集结等待第一波从各地而来的游客。对于他们来说,迎接第一批客人是一天当中最为重要的时刻。
“有了客人,也就有了动力和激情,毕竟现在全村人大部分的希望都在这个码头上了。”已过不惑之年的廖培坤和记者侃侃而谈。
过去,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彝族、藏族、摩梭人(纳西族)等民族,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难以增收致富,很多人都跑到成都等地打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滞后。在当地人印象中,以前的吕家湾不通公路,加之海拔高、平均气温低,极大限制了农业发展。
“过去村里有多穷?村民杀一头猪,有半头在村里卖不掉,只能拉到别村去卖,因为大家都没钱。”廖培坤说,为谋生计,村里青壮年接二连三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里因此冷清了很长时间。
环湖公路修通之后,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加之没有任何经营管理经验,游客数量止步不前。
2015年12月,为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宁蒗县民宗局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组织示范区调研组到吕家湾村进行调研;2017年5月18日,投入137万元新建的80米长、8米宽的新码头正式投入运营。
事实上,在新码头规范化运营之前,村民们早已搞起了划船接待游客。但全都是分散经营,你家喊价50元,我家喊价40元,长期的恶性竞争导致大家怨声载道,口袋里也没什么钱。
如今,码头运营越来越规范了。在湖边显眼位置设有明码标价的标识牌,全村42条船只全部有了编码,所有船只核定载客人数,进行统一规范管理,按每天的时间顺序依次排队、轮流载客,收入平均分配。“公平公正,大家伙都没什么怨言,一心就想着把客人服务好。”廖培坤坦言,现在大家齐心协力搞旅游经济,各民族之间越来越和睦,比过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只要客人来,绝对不能让他等;游客满意,我们也满意。”在湖边下船歇息的陈正富满脸笑容地说,以前在外打工又辛苦还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虽然辛苦,但总算有了奔头。
现如今的吕家湾,从为别人打工到别人为自己打工。“淡季每天游客人数在500人左右,旺季的时候有1000多人,多的时候一条船要来回跑五六趟。”陈正富说,由于划船是项体力活,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在高强度的作业下也会吃不消,后来干脆家家户户请起了小工过来帮忙划船。目前,村里共请了84个小工,全部都是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村民,每人每月开3000元的工资还包一顿午饭,生意好的时候还有分红,大伙儿都很高兴,干劲十足。
“一年单是划船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有的村民还有租房子的收入,早就奔小康咯。”陈正富告诉记者,现在的吕家湾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村里的小伙想方设法要出去的穷寨子了。
“湖水清了,游人多了;服务好了,发展快了。”随同记者采访的泸沽湖管理局综合执法局三大队队长熊向华说,吕家湾人用船桨撑起幸福梦的路上,越走越宽。(作者 钱磊 和继贤 张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