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西畴县龙正村的脱贫路

时间:2019-05-18

原标题:龙正村的脱贫路

“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518人,截至目前,已稳定脱贫退出117户460人,其中:2014年退出10户49人,2015年退出10户42人,2017年退出27户98人,2018年退出70户271人……5年间,贫困发生率从16.55%降至1.86%。”

这便是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前后直观的数字对比。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无尽的责任和付出。龙正村的脱贫路走得艰难却步履坚实。

精准施策——让群众有效摆脱贫困

龙正村距离西畴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下辖23个村民小组792户3124人。

长期以来,以农耕农作为主的龙正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低,产业带动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因病、因学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致贫因素多,贫困现象突出,被识别为深度贫困行政村。

为尽快脱贫摘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县、乡指导下,该村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逐户摸清贫困底子,逐户分析贫困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同时抓好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合作发展等工作。

在危房改造工作中,龙正村探索建立了“摸底调查、技术评定、预算先行、严把质量”的流水线操作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统一改造标准,群众、扶贫队员、施工方三方参与预算和确定改造方案,将一户一方案的改造要求落到实处,确保了危房改造群众满意、危房改造质量过硬。

“我们始终将群众增收放在精准扶贫工作的首位,紧扣产业扶持政策,结合全村实际,积极发展香椿、核桃、板栗种植等传统产业,养殖能繁母牛、生猪促增收,同时引进巴西菇种植、林下乌骨鸡养殖,通过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此外,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徐保婵介绍说。

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龙正村在石漠化较严重的石山片区(长箐冲子、马鹿塘、老皮地等5个村小组)规划发展香椿、核桃、板栗种植等传统农业,实现退耕还林与发展产业有机结合,让群众既享受生态补偿又能享受产业发展的成果。目前,全村已种植香椿200亩、核桃350亩、板栗280亩、八角300亩,享受生态补偿资金95.14万元,户均增收4500元;养殖能繁母牛68头、生态乌骨鸡670羽,贫困户户均享受产业发展补助资金5000元,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鼓励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方面,今年全村已转移就业117户176人,有劳动力的家庭户均1至2人外出务工,甚至整户外出务工。同时,该村还结合公益性岗位安置、“五分钱”工程政策,将因照顾老人和小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选聘为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等,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全村安置公益性岗位13户13人,选聘护林员19名,竞聘“五分钱”工程保洁员17名。

为帮助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增加收入,该村将村里的32户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蚌谷乡石材专业合作社,去年11月,每户分红500元;将53户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西畴县龙涎旅游开发合作社;63户贫困户及村集体抱团入股西畴县兴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发展村集体经济巴西菇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户均分红500元,全村建档立卡户有了持续稳定的产业收入,构建了减贫带贫长效机制。

着眼长远——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龙正村还将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解决好群众持续增收和整村脱贫出列难题,努力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该村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巴西菇村集体经济产业。首先把有致富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村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发展为种植户,带动噜啦、加保两个村小组贫困户发展。其次,指派村委会一名副主任专职负责,作为公司、村委会、农户和基地之间的桥梁纽带,抓好巴西菇产业发展。引进昆明市盘龙区兴源农副产品经营公司进入龙正村合作,采取农户自主种植、管理、采摘,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加工、销售,实现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仅巴西菇一项产业,1个菇棚的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村里贫困户收入达15万元以上的有2户,10万元以上的有6户。预计到2020年,全村参与巴西菇种植的农户可达50%以上,贫困户合作入股全覆盖,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成立西畴县龙涎旅游开发合作社,把全村无劳力和无产业发展能力档卡户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到年底,合作社以股金10%的利润分红给档卡户。结合龙正溶洞文化旅游区建设,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和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资金,建设融合壮族、彝族民族风情的农家休闲乡村,为下步开发集喀斯特山水、民族文化、休闲观光、农业生态观赏、农耕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冲在前

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关键在基层,关键在于有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基层战斗队伍。在龙正村的脱贫路上,随处可见基层党员和村干部忙碌的身影。

原任乡科技辅导员的共产党员李杰,刚刚倾其所有发展产业,但起步仅一年多,便服从组织安排,来到龙正村带领群众精准脱贫。在龙正村,他舍小家顾大家,一直忙个不停。

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徐保婵,一到龙正后便很少回家。远在曲靖的母亲病重住院,她连去看一次的时间也没能抽出来,只有托付亲朋去照看。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全靠公公婆婆接送,孩子来电话哭吵着要妈妈,自己也只能含泪哄哄孩子。“孩子想我,我也想孩子,可龙正村的脱贫工作更需要我。”

乡人大主席、挂村工作队长张廷泽总是早出晚归,白天带队下乡抓扶贫,晚上回来忙业务。为了挂包户,他尽己所能全力帮扶,亲自联系好学校,把父亲病故、母亲远走、辍学在家的孤儿雷昌磊送去省职业学校;把没能力管孩子的一村民的女儿接到自己家,供她上学、养她长大……

村主任王德交患肾结石已久,但为了工作,他始终没能抽出时间去治疗,直到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住院做手术不到5天,他就赶回龙正。大家劝他多休养几日,可他却说:“村里还有好多脱贫工作没忙完,我这小病小痛没关系,坚持一下就会没事。”(记者 曾稆)

  • 上一篇:文山市卧龙街道办发展青花椒产业
  • 下一篇:文山州防艾工作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