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 “动力链条”助力全面小康
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退出并不是扶贫的终点,共奔小康才是目标。2017年底,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实现脱贫摘帽,驰骋在全面小康路上。
近年来,宾川县立足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党支部+贫困户”与“党支部+群众”的双驱“动力链条”,发动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力角镇自和村济达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合作社不断探索创新,成为链条上的“聚合剂”。
4月17日,宾川县济达种养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力角镇自和村党总支书记毛跃荣带领村中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党员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力角镇自和村最大的优势在于土地,最大的劣势也在于土地。”毛跃荣认为,自和村山地广阔,人均耕地在2亩以上,但土地贫瘠,亩产量低成为制约自和农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因素。
为帮助群众增收,自和村党总支不断探索,积极争取经费带领村中的种植养殖能手和党员代表到各地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2016年成立了葡萄协会,但葡萄种植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于是村总支又探索迈开差异化发展步伐,引进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2000多亩。
为破解石榴地里除草难题,党总支又创新方式在石榴树下养鹅。谁料,这一探索形成了“石榴种植、发展养鹅、鹅粪还林”的生态发展模式。
大理宾川 “动力链条”助力全面小康
“我们作为党员,连我们都不带头,那怎么还指望村民参与?”济达合作社的5名“原始股东”中,4名是党员。合作社成立伊始,对于出资问题,不少人心存疑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王洪军和村党总支书记毛跃荣反复动员,并将合作社模式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消除了大家的疑虑。合作社成立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员外出考察,联系四川绵阳的鹅苗基地作为供应商,在力求降低成本将成本的同时,将石榴基地中的烤烟房改造成脱瘟房,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实行规范化养殖。截至目前,第一批3000只鹅苗已经出栏,存活率达到了85%。
在增收问题上,合作社创新推出“兜底法+务工法+定额养殖法+自养法”4重增收模式,消除了群众对合作社的疑虑。对老弱病残和特殊困难的家庭,由合作社收益进行兜底,保障每户农户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兜底法进行保障;对于附近村中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和其他农户到养鹅基地务工,每天发放120元,务工法进行保障;对没有自耕地的农户,鼓励他们到基地包地养殖,按期在每只鹅的收益上对其进行1—2元/只的奖励,定额养殖法进行保障;对有养殖意愿和养殖条件的农户,在综合评估的前提下发放鹅苗和饲料,到期统一收购,扣除成本后发放利润,自养法进行保障。
4重增收模式让群众的心热了,也让群众的钱包鼓了。“我家中劳动力不足,发展产业连年亏本,现在合作社离家很近,我每天去合作社务工都有100多块钱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力角镇自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文枝超在合作社务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云南网记者博达通讯员赵丹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