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感恩连”:点滴小事引领藏乡新风

时间:2019-05-18
原标题:“感恩连”:点滴小事引领藏乡新风

从金沙江畔到澜沧江边,迪庆高原流动着29支特殊的队伍——“感恩连”。这个由贫困户成员、基层干部群众、农村产业带头人等组成的队伍穿梭在田间地头,长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只为感恩,并将感恩的情怀传递下去。每当群众遇到困难,他们挺身而出;贫困群众增收困难,他们手把手帮扶走上致富路;贫困群众不知晓政策,他们进村入户大力宣传;贫困群众脱贫感恩党委政府的好政策,他们欣慰地笑了……这就是各村“感恩连”的真实写照。他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图回报,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亲们,将“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感恩连”:吃水不忘挖井人

“巍峨的金山上升起了金色的太阳,它不是金色的太阳而是党的光辉。党的光辉照耀群山大地温暖人心,党恩如雨润万物,幸福在心间流淌,党的恩情记心中,心怀党恩永不忘。”周末晚上,香格里拉市五境乡霞珠村感恩连成员六三,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党恩在心中》这首歌,真挚的歌声吸引了隔壁的邻居们,大家循着歌声来到六三家的院子里,跳起了欢乐的弦子。六三说:“这首藏歌是我自己写的,现在,‘感恩连’成员每家每户都轮流举办传统藏舞联欢,大家用歌舞表达奔小康路上时刻不忘‘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心情。”

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扎实抓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乡实现通组公路、入户自来水全覆盖,每家每户都建立了独立的垃圾焚烧池,安装了1500余盏太阳能路灯……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还要知感恩”的思想在该乡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2017年5月,五境乡泽通村吉仁水村民小组贫困户本村次里家建盖房屋,由于缺少劳动力、没钱雇工,建房进度缓慢。为了让本村次里家早日搬进新房,同村村民格茸萌生了成立一个感恩组织,帮助群众做实事的想法。于是,他牵头带领有同样想法的3名村民到本村次里家中义务帮助建房。在泽通村精准扶贫户产业研讨会上,格茸提议全村仿效吉仁水村民小组的做法,成立一个感恩组织,尽自己所能做有意义的事。于是,在格茸的带领下,泽通村精准扶贫户联合起来,成立“精准扶贫感恩连”,格茸也被推选为“感恩连”连长。

谈到为什么会想到成立“精准扶贫感恩连”?格茸说:“我的妻子因股骨头坏死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里还有两位60多岁老人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过去,我家因病、因学致贫,每年收入仅有5000多元。但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我家通过发展产业、担任生态护林员等,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生活有了如此大的变化,我怎能不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能尽可能帮助更多群众解决困难、早日脱贫,这样也算是尽了一点感党恩的心意了。”他又说,“感恩连”成员遍布泽通村的各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我就想到用部队的管理模式管理队员,连对应村、排对应片区、班对应村民小组,便于各个村民小组、片区灵活开展活动。

格茸带领贫困群众在村里做好事的消息传开后,贫困户纷纷加入感恩队伍中,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帮助贫困户盖房及更换老化线路、开展感恩宣讲、打扫通组硬化路、带头植树绿化、参与卫生评比……一时间,到处都是“感恩连”队员的身影。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群众“知党恩、感党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目前,泽通的“精准扶贫感恩连”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48人,整个五境乡的各类“感恩连”多达100多人。

泽通村村民李元太是四川省平昌县人,几年前,他的妹夫在拉运烤烟种苗时出车祸离世,妹妹一时想不开也离开人世了,家里留下两个孩子和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没人照顾。得知噩耗后,李元太从四川老家来到泽通村,替妹妹、妹夫挑起了这份重担。“我来到这里以后,村里人对我很好,农忙季节全村人都会过来帮忙,开学季还会给小孩路费。‘感恩连’成员还经常到我家帮忙整理家务、打扫卫生、收庄稼等。”

“我加入‘感恩连’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通古村民小组村民央宗说。她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每年两个孩子上学可以补助7500元,再加上捡松茸、种植和养殖的收入,家里现在收入3万多元。去年,我家花了4万多元盖了一所新房。我们要多帮帮那些比自己还贫困的人。”

五境乡乡长李建华说:“‘感恩连’成员经常开展修桥补路、义务清理村庄环境卫生等活动,甚至自发凑钱,聘请工程机械清理道路塌方。哪里有困难,‘感恩连’就到哪里帮忙。在他们的带动下,村组互助氛围越来越浓。以前不热心公益的村民,现在也加入到感恩队伍中,并将家中的三轮摩托车无偿提供给‘感恩连’使用;误以为‘感恩连’做好事要收取费用的村民也在‘感恩连’一桩桩一件件好人好事的感染下,加入了‘感恩连’。”

除了开展公益活动,“感恩连”成员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致富。“感恩连”成员国青是第一个将野鸡养殖技术引到村里的人。在尝试成功后,他成立了心意盛运公司,通过免费发放鸡苗、自主销售、保底回收等方式激励群众发展野鸡养殖产业。截至目前,已累计向当地群众发放16000多只鸡苗,并与35个农户签订了收购协议。

吉仁水村民小组群众肖农家有4口人,两个孩子患有先天性残疾,行动不便,夫妻俩无法外出打工,也没资金发展产业,生活困难。“感恩连”鼓励肖农在家养殖野鸡,并结合残疾人无障碍家庭设施建设项目帮助他家建设养鸡场地,两个孩子坐着轮椅也可以帮助喂鸡。目前,肖农家每月出栏野鸡不少于200羽,每年仅养野鸡一项收入就超过4万元。2018年,他家还发展了朝天椒种植产业,实现了在家门增收的脱贫梦。目前,泽通村每户都有2种及以上增收产业。

格茸说:“‘感恩连’成立以来,大家都常怀感恩之心,邻里间的矛盾少了,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也不见了。通过‘感恩连’的宣传,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强意识不断增强,脱贫致富信心更加坚定了。”

目前,五境乡3个村都成立了“感恩连”。在去年11月金沙江堰塞湖泄流洪峰过境期间,在泽通村“精准扶贫感恩连”的影响下,仓觉村全体党员群众深受鼓舞,自发成立了“应急抢险”突击队。突击队成员冲在第一线帮助群众转移财产物资,开展生产自救,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如今,这支突击队不断壮大,更名为“感恩突击队”,已有队员30名。2019年1月,五境乡霞珠村也成立“感恩自强队”,现有31名队员。

随着感恩队伍的日益壮大,格茸提出,要想加入“感恩连”除了要写申请书,还要考察有没有四颗心,即:有没有感恩的心、有没有奉献的心、有没有爱心、有没有坚强的心。“希望我们的所作所为能感染身边更多的人,让他们知党恩、感党恩,永远跟党走。‘精准扶贫感恩连’也会一如既往地践行感恩连誓词,成为一支永不走的队伍。”格茸说。

德钦县各么茸村“剪刀队”:剪除陋习树新风

4月的一个星期六,德钦县霞若乡各么茸村里地玛党支部副书记林弟树照例背上理发设备,挨家逐户为老人义务理发。作为“感恩连”成员,他不仅免费为村民打理仪容仪表,还倡导大家剪除落后观念,致富不忘感党恩。

各么茸村是一个集边远、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傈僳族山寨。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定广大党员群众“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成立了以“义剪义扶送温暖,诚心真情报傈乡”为主题的“感党恩剪刀行动队”,现有队员85人。行动队分3个分队,以义务修路、义务植树、义务宣传为主题活动,用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过去,村里很多老人没有定期理发的习惯,觉得跑去乡上理发既耽误生产生活,还要花钱,有些舍不得。为了切实解决老人的生活需求,“感党恩剪刀行动队”的成员们学习最基础的理发技术,配发最简单的理发工具,开始了义务剪发行动。“每次理完发,我总喜欢对着镜子看看全新的自己,那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村民余少华说。3年多来,行动队队员们本着初衷,终坚持定期为村内“五保户”、老人义务理发。

林弟树是“感党恩剪刀行动队”的成员,一直以来,他把自己当成是各么茸村的一份子,带头发挥党员作用,成为村民的好榜样。2016年,林弟树所在的村民小组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旧房拆除中,他充分发挥“感恩连”队员的带头作用,率先拆除旧房,并当好贫困群众的政策宣传员,配合挂包干部、指挥部进村入户,以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宣传方式,切实把最新的搬迁政策传达到每个贫困户,提高他们对政策的知晓率。

剪刀一分队队长海布,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当地的创业致富带头人,每年帮助20余人实现转移就业。同时,他正在里地玛村民小组尝试竹鼠养殖。海布把回报家乡、回报乡邻、回报社会当成他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

2018年冬季,连续多日的雨雪天气造成路面结冰,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感党恩剪刀行动队”的成员开着铲车,无偿进行铲雪活动,为群众开辟了一条洋溢着温情的通畅之路。每年植树节,“感党恩剪刀行动队”成员都开展携手共栽感恩树活动,参与到植树添绿、美化环境的行动中。

龙燕明,各么茸村“感恩连”连长,2018年,龙燕明所在的虎布吉村民小组要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很多村民都不愿意离开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龙燕明挨家挨户走访,义务宣传政策。“我们要相信共产党,现在各项政策那么好,我们搬出去之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要走出大山去外面看一看。”龙燕明与工作人员摆事实,讲道理,渐渐消除了当地群众的顾虑,整个小组于2018年11月15日成功搬迁入住。

该村同坝村民小组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村民小组。2010年,“感恩连”成员、村党总支书记李瑞英联系该村党建,每月到该村开展一次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并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村,实现了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同时,“感恩连”成员还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党的好政策。该村村民说:“以前生病,教会给点米面油盐,大家都觉得教会好。但是党和政府教会我们种药村,大家都能致富,共产党和政府更好。”

维西县巴珠村“感恩连”:服务队打好服务牌

如山泉般清爽的山歌,在巴珠河两岸原始森林中响起,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感恩连女子护林队边走边唱,淌河溪、穿林海,再次义务巡查完14公里长的林区。巡山队成员来自该村21个村民小组,巡山中不仅要制止乱砍乱伐、盗窃动植物资源等不法行为,还要及时清理河道和山林垃圾,向群众宣传生态保护知识。

巴珠村森林覆盖率达98.2%,林下资源丰富。近年来,巴珠村成为全镇个人存款第一、几十年无一起治安刑事案件、生态围栏经济全县驰名、种植养殖产品享誉城乡的深山和谐小康村。巴珠村党员、群众自发组建巴珠村“感恩连”,把感恩之情转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建设“生态巴珠、美丽巴珠、和谐巴珠”。

该村“感恩连”下辖“感党恩”宣讲服务队、“促和谐”志愿服务队、“布产业”志愿服务队、“创四美”志愿服务队4支队伍。服务队组建以来在节假日期间通过“唱红歌”、编排体现巴珠儿女勤劳致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小品、舞蹈、快板等文艺节目,宣传和传播巴珠村红色正能量。同时向群众讲政策、讲变化、话过去、展未来,用身边的事和人,家庭的“吃住行”改变、村容村貌改观、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变化,使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有多少”,引导群众念党情、感党恩、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村民努中独马一家都是残疾人,他家有一本特殊的账本,记录着包括第三支部党员帮助他家出工出力,义务修好猪圈等一系列故事。每次受到帮助,努中独马都会在墙上清楚地写下感恩共产党、感恩党支部的话语,用自己的方式记下“感恩”账本。

“促和谐”志愿服务队组建以来,主动帮扶弱势群体,出工出劳为独马央初、和学礼两户独居户修路、修建房屋,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里等16户困难户、受灾户砍柴火、扒松毛,送去温暖。维护和休缮村内公共基础设施7次。同时积极配合进村路口疫病防控人员检查非洲猪瘟防控和农户圈舍消毒工作。主动加入塔城镇扫黑除恶进村入户宣讲工作中,引导村民自觉遵纪守法,坚决不参与黑恶组织,坚决不从事涉黑涉恶违法犯罪。带头做到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与人和善,不沾黄、赌、毒,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布产业”志愿服务队由巴珠村已经成立的四个“产业党小组”成员自发组成,通过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广大群众传授发展产业的技术和经验,开展送技术上门等服务,引导和带动更多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共同发展玫瑰花、葡萄、药材、牲畜养殖等产业,扩大致富的门路。

服务队成员阿茸在成为重楼致富能手后,给15户建档立卡户无偿提供了种苗,并且做好种植技术指导,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谋销路,消除贫困户后顾之忧。成员和金山利用自身养殖黄牛的专业特长,帮助100多户群众对1千多头黄牛品种进行改良,开展养殖技能上门服务,提高群众收入。和金山说:“我的父亲和国政退休后,免费为村民提供了40多万株木瓜苗,让村民建生物围栏。他过世时,一再叮嘱我要感谢党委政府的生态保护政策,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服务队成员阿茸创建了巴珠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他向村民租地30多亩,招聘16户建档立卡户到基地打工,每年支付给贫困户7万元工资。

“创四美”志愿服务队由村妇女、群众自发组成。服务队以塔城镇开展“四美创建”活动为契机,在每个月的1日、15日、20日带头集中打扫村内环境卫生。同时,服务队还针对村内“五保户”、困难户家庭,主动上门提供内务整理指导服务,整体村容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变。巴珠村森林资源丰富,是“天然氧吧”,为维护好几代人留下的“绿色银行”,“创四美”志愿服务队的部分队员还自发组建女子护林队,定期巡山护林。队员和桂芳说:“巴珠村的良好生态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坚决守护住巴珠村的绿水青山。”

十九大代表、巴珠村党总支书记、巴珠村感恩连的连长和勋说:“在84个‘感恩连’成员中,就有38户贫困户。以前,群众种植白芸豆收入高,但要砍伐灌木做支架,破坏生态环境。这几年,村民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感恩连’动员群众改为种植药材、玫瑰花等项目,减少生态破坏。下一步,我们要创建休闲山庄,让村民在吃住游项目开发中增加收入。”

​“感恩连”花开雪域高原

五境乡泽通村“感恩连”的事迹传开后,一时间,“感恩连”如雨后春笋遍布迪庆雪域高原,成为引领藏乡新风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政策入心知党恩、红旗飘飘念党恩、争做表率感党恩、欢歌笑语颂党恩。德钦县升平镇敦和社区感恩连的健康服务组,为老年人及婴幼儿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并对社区范围内的大病户、重病户进行监护,出现异情第一时间与医院联系处理。维西县叶镇镇同乐村“感恩连”的种植能手技术服务排,从种子选育到田间管理,从储藏加工到包装营销全程服务,既出技术又出劳动力,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想,并通过“斗药”等方式,不断增强村民积累意识、计划意识、竞争意识。香格里拉市金江镇车轴村“感恩连”通过举办书法培训班、建设文化园、邀请文化名人讲座等方式,促进红色文化、老区精神代际传承,教育群众幸福思源……一支支遍布迪庆雪山峡谷、江河场坝的“感恩连”如同脱贫攻坚催化剂、和谐稳定润滑剂、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使得藏区群众生产生活、人居环境、邻里关系、精神面貌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感恩连”的带动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户两门技术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贫困群众致富有望,脱贫的动力和信心更加充足,建成全国最美藏区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高剑平)

  • 上一篇:小中甸镇推进“红旗工程”
  • 下一篇:迪庆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