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芒市:风起正是扬帆时
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原始农耕生活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芒市三台山乡古老神秘的茶农——德昂族历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风雨兼程,在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上焕发出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回忆起自己生活的变化,家住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三组、今年67岁的赵腊保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族人以种植苏子、稻谷、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20世纪70年代,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多劳多得,到了播种季节,大家加班加点地干活,晚上还点着火把去插秧,人们形象地称为“火把秧”。可是,当时山里面的条件太艰苦了,就算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辛勤劳作,还是填不饱肚子。改革开放后,“走路不用脚,煮饭不用火”的美梦从传言变成现实,山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但是道路坑坑洼洼,走路到芒市要5个多小时,下雨的时候要用竹子搭桥,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跌进泥坑里。这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寨子里的生活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家家户户盖起了牢固的新房,平整的道路修到了家门口,用电、用水十分方便,路灯把夜晚照得明晃晃的……赵腊保说,习近平总书记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三台山乡德昂族群众的奋斗史是芒市各族群众70年风雨同舟、共创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当前,芒市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五项重点任务,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田园城市,各族群众在奋斗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满怀信心,奋勇前行。
从藏在深闺到走向世界 后谷咖啡香溢全球
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集咖啡、加工、销售及进出口业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是国内咖啡行业唯一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性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本土咖啡品牌企业。公司注册资本3.29亿元,截至2018年底,总资产99.9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05亿元,进出口额1.07亿美元。
曹榕摄
“历经14年工业研发及技术攻关,公司突破欧洲速溶咖啡高端装备壁垒,生产线全面实现速溶咖啡智能化生产和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成套设备制造成本仅为欧洲的60%。”据公司战略部部长王家堂介绍,德宏后谷咖啡现已建成年产33000吨的速溶咖啡生产线,在管理、流程化生产等环节实现智能化生产,综合效率提高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0%以上,实现了中国咖啡产业由原料出口向工业品牌化迈进,成为全亚洲深加工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咖啡生产企业。
曹榕摄
公司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等倡议,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咖啡贸易互通关系。2015年公司开通国际咖啡货运专列,首次将云南咖啡通过陆路运输的方式运抵欧洲。公司还和越南、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签订速溶咖啡设备装备制造出口协议,帮助当地建设咖啡深加工工厂,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推动国际减贫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采用“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公司建立了27万亩咖啡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芒市区域内种植8.44万亩),平均产量达2220公斤生豆/公顷,带动咖农6万户30余万人脱贫致富。公司还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在速溶咖啡生产区实施“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的模式,建设了咖啡休闲体验区、博物馆、大卖场、国际会议中心、中试生产线等服务设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国内咖啡文化旅游的新高地,为促进当地就业、增加税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旗飘飘迎发展 幸福花开景颇山
沿着老滇缅公路遗址走进邦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景颇族古寨,一排排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景颇吊脚楼”坐落在高低有序的山坡上,仿佛群山环抱中盛开的一朵鲜花。帮弄景颇寨隶属于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委会,全村共有36户124人。寨子里,景颇村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日子要过好、跟着党员跑”成了群众口口相传的顺口溜。
几年前的邦弄村主要依靠种植甘蔗、水稻等传统产业,“田在山上,水在山下”,水田完全靠天吃饭,旱地产量低,群众半年野菜半年粮,生产条件极其落后,是名副其实的困难村。小组党支部的11名党员苦于没技术没资金,只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4年,党的春风吹进了景颇寨,“红色信贷”让支部的党员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在党支部书记石早门的带领下,8个党员户申请贷款资金71万元用于发展坚果种植、套种咖啡的特色产业,先后多次到坚果种植大户基地学习种植技术,邀请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传授套种技术,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试种成功140亩坚果、套种咖啡40多亩。
群众看到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后,支部党员在群众大会上“以身说法”,在田间地头向群众言传身教,带动了全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现在的邦外村家家户户都种植坚果,全村坚果种植面积共计2152亩,人均达16.3亩。2015年市委的“红牛”养殖贷款启动后,党支部书记石早门第一批申请贷款20万元用于发展肉牛养殖,目前他家已饲养了30余头肉牛,在他的带动下,还有3户普通群众、1户党员先后申请贷款发展肉牛养殖,全村肉牛存栏达到了101头,形成了种养结合、特色产业引路的良好发展氛围。石早门说:“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坚果,果树挂果后,全村就有两三百万元的进账,再加上养猪,种植咖啡、甘蔗、香蕉,大家发展生产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菲氏叶猴生活的乐土
身披银灰色毛,拖着长长的尾巴,漆黑的眼珠周围布满一圈白色茸毛,呆萌可爱的“神秘精灵”菲氏叶猴近年来从“藏在深山”到“媒体新宠”,成为芒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张闪亮名片。2018年,央视及国内各新闻媒体报道了“云南德宏发现菲氏叶猴全国最大种群”的新闻;在2018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央视一套、央视十三套分别报道了“菲氏叶猴出没在芒市20公里外”的新闻。各级媒体的密切关注让生活在芒市的菲氏叶猴名声大噪,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到河心场村观猴,曝光率的持续增加让菲氏叶猴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猴”。
郑山河摄
近年来,芒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对重要湿地和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严格保护,全市森林面积18.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4.35%,林木绿化率66.31%。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绿树成荫、四季花果飘香、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是一座“乡愁”韵味浓厚的宜居宜业生态田园城市,也是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
大山之魂摄
作为芒市的“土著居民”,菲氏叶猴在芒市繁衍生息了100多年,主要分布于芒市镇河心场村、芒杏河国有林、轩岗乡芹菜塘村,栖息地以国有、集体的24107亩天然林为主。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最低海拔1365米,最高海拔2397米,鸟类物种多样、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丰富,植物多样性明显,栖息地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据中科院昆明动植物研究所2018年开展的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科学考察报告显示:该区域菲氏叶猴共计5群320只左右,是目前国内在单一地区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春节后,根据我们多次观测核实,仅河心场村瀑布附近的这一猴群就新增18只小猴。”河心场村护林员段生平介绍说:“现在,河心场菲氏叶猴栖息地已安装网络高清摄像头3个,热成像双光谱网络云台摄像机1个,德宏州野生动物智慧在线观测监控摄像机2台。通过不断完善栖息地林区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对菲氏叶猴及其栖息地的有效动态监测。”
郑山河摄
为了给菲氏叶猴提供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芒市严格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林区进出通道、重点公路沿线设立宣传警示牌(告示牌),深入周边村组开展现场宣讲,营造保护菲氏叶猴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根据菲氏叶猴繁衍生息和种群数量增长需求,结合栖息地周边林情、村情,划定了菲氏叶猴管护区,管护区面积近5万亩,明确管护区四至界线,建立4个管护站,强化对菲氏叶猴的日常监测和巡查保护工作;在重点管护站增设森林公安警务站,聘用专(兼)职管护人员和警务执勤人员,并安排专项管护工作经费,强化管护站人员的日常监测和巡护力度,保障菲氏叶猴栖息环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