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大姚县建设扶贫车间助推脱贫攻坚之二

时间:2019-06-01

原标题: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大姚县建设扶贫车间助推脱贫攻坚之二

一大早,43岁的紫丘村村民李秀文就准时来到建在村里的金碧粉丝厂“扶贫车间”,和40多名彝族、傈僳族妇女一样,换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和口罩,在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开始一天的工作。

大姚县赵家店镇紫丘村是金沙江沿岸“直过民族”傈僳族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集中安置点,村里90户贫困户300多人都是从铁锁乡七棵树村搬迁出来的彝族、傈僳族群众。2013年12月,他们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土坯房,从金沙江畔搬迁到了这里,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的砖混结构楼房。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不能外出务工的老人、妇女可以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既可照顾家庭又有了稳定的收入。

出门就在车间上班,下班还能回家做饭,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着实让村民赞不绝口。今年66岁的李新秀是李秀文的母亲,空闲的时候她也和女儿一起到“扶贫车间”上班。而对于李秀文来说,和母亲一起上下班,心里更加踏实,她说:“从我家几分钟就可以来到车间,我和母亲在这里上班,两个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搬出来前,一年都挣不到这几千块钱,现在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扶贫车间”进村,是大姚县积极探索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之一。该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凝聚政府、市场、企业、群众多方合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城进村”,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讲堂延伸到村组,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脱贫。

该县对全县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鼓励引导县内工业园区及龙头企业中发展前景好,劳动密集型分散加工生产,用工形式灵活,适合到村建厂设点的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等投资少、见效快、能够直接收益的项目,到乡镇、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2018年,大姚县扶持金碧小把粉丝厂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紫丘村兴建“扶贫车间”,实现贫困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总经理耿云说:“小把粉丝包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只要身体健康、有正常劳动能力,肯学、肯做,都能够在这里上班,非常适合当地的扶贫现状。”

在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大姚金碧小把粉丝厂先后在金碧、赵家店等乡镇创建了优质小把粉丝生产科普示范基地10个。其中,在赵家店镇紫丘村投资建设小把粉丝厂“扶贫车间”,有效解决“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紫丘村及周边村组50多名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

据介绍,粉丝厂按照“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和搬迁移民到厂里务工,每年增加赵家店社区务工收入40多万元,为紫丘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耿云告诉记者:“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子里既方便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就近就地打工,我的企业也有了稳定的员工队伍,扶贫车间成为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的新引擎。”

粉丝、粉条、粉皮、红薯粉丝、蚕豆粉丝、马铃薯粉丝……在大姚县利英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作为生产加工“映塔”牌系列小把粉丝为主的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利英公司以“扶贫车间”为载体,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除了在用工上尽可能多地吸纳贫困户外,还在金碧镇观音寺、六苴镇红光村等村组建立了7个“扶贫车间”委托加工小把粉丝,每年使用农民工3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0余人、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100余人,每年支付农民工资800多万元。

大姚县通过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把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干部责任义务、企业发展愿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捆在一起,实现户脱贫、村增收与企业发展有机统一,既解决了“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题,企业得到了收益,村集体通过就业扶贫车间获取收入,用于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资金积累,实现了三方共赢。

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脱贫摘帽是大姚县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征程中,蜻蛉河畔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扶贫车间”就像动能强劲的脱贫引擎,引领贫困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记者 何勇 起永俊 赵文丽)

  • 上一篇:楚雄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 下一篇:“科技入楚”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