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访民族团结示范点佛山乡鲁瓦村瑞瓦村民小组小记
被“撬开”的村庄
离开澜沧江畔的214国道,顺着已经硬化的卫生路蜿蜒而上,驱车行驶20几分钟后,在两山的夹缝中,德钦县佛山乡鲁瓦村瑞瓦村民小组像一幅画卷呈现在眼前。如今的瑞瓦村民小组通过实施民族团结示范点项目,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今非昔比的小村子
清一色的“小洋楼”,干净的硬化路,孩子们骑着小单车在小巷里玩耍,老人们坐在家门前悠闲地晒着太阳。见到记者这样的生人进村,大家没有躲避,个个都很有礼貌地打招呼,邀请我们到家里去喝茶。
“瑞瓦在藏语里是撬杠的意思,意思是这个村曾经隐藏在大山深处,是被高人撬开的村庄!”瑞瓦村民小组群众鲁茸登巴说。
交谈中记者得知,过去,瑞瓦村民小组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小村庄,甚至都不通硬化路,但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们吃苦耐劳,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亲如一家,处处呈现一派和谐相处的景象。2013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云发〔2012〕9号)出台,决定从2013年开始,用3年时间,结合十大示范,实施示范区建设3121示范点创建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重点联系3个自治州、选择10个县、20个乡镇、100个自然村(社区)作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其中,德钦县瑞瓦村民小组有幸被列为100个自然村之一。
通过实施民族团结示范点项目建设,瑞瓦村民小组全面完成卫生路、人畜饮水工程、村镇规划、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同时,该村特色优势产业也取得示范经验,并向全乡乃至全县推广。2012年,瑞瓦村人均收入3400元,2015年达6800元以上。村委会主任斯那江初介绍:“现在,有些家庭年均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万了。”
阿尼江初的好日子
今年55岁的阿尼江初担任瑞瓦村民小组组长兼小组党支部书记,当天,村里正在开展党员日活动,全村的党员都聚集在他家里。
走进阿尼江初的家,别有一番乡村情怀,宽敞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水果、蔬菜,走过石板铺就的过道,两层雕龙画凤、颇有江南别院韵味的民居映入眼帘,这所小院似乎藏满了一年四季。
据老人介绍,目前,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人,他们的女儿照顾两个外孙、外孙女在德钦县城读书,鹤庆籍女婿不仅有手艺,而且脑子灵活,在县城开了一家装修公司,收入还不错。“农忙时大部分都是请小工,我们俩主要就是在家养老。”江初老人笑着说!
除了阿尼江初的女婿是外地人,村里一半人家的女婿都是来自鹤庆县或别的地州的汉族人,他们大都有着手艺,为全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他们有手艺,干的都是技术活,外出务工一天最少能挣350元!”村里一位年轻小伙羡慕地说。
瑞瓦村民小组群众大多是藏族,这些外地不同民族女婿的到来不仅没有造成家庭、村组矛盾,还用他们的手艺和能力带领村民增收,为民族团结示范点建设增添了色彩。
通畅的“道路”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民族团结示范点项目的建设不仅将村里的每一条大路小巷进行了硬化,使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配套实施的特色产业建设也极大地通畅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道路”。葡萄、核桃以及养殖业在村里开展得风生水起,同时瑞瓦村的林下资源也特别丰富,虫草、贝母等野生药材也使村民增加了收入。党员鲁茸登巴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在山里8天就采到了8000多元的药材。
为了维持良好的村容村貌,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其中一项就是将村里的道路分成若干地块,由全村17户人家负责清扫,并制定相应奖惩制度,提高村民爱村护路的意识。
村民斯那尼玛说:“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乡长是我们示范点创建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他经常来村里了解情况、询问困难。他是个好干部,群众的问题在他那里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过去的瑞瓦村民小组是被高人“撬开”的美丽村庄,如今的瑞瓦村民小组在民族团结示范点建设中又一次“撬开”了发展的大门。随着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道路越来越通畅,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