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寨改善人居环境有妙招通讯员 罗云燕 摄
江城县整董镇整董村曼畔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的村寨,位于思江路旁,距镇政府7公里。设1个党支部有24名党员,农户54户255人。这是个曾经垃圾靠风吹、道路污水流、群众抱怨多的寨子。如今,进入曼畔,凤尾环绕,可以看到榕树婆娑中,一座座落落大方、古朴而典雅的杆栏式竹楼,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竹楼外掌上涮洗的村妇,漫步在小道上目光如水恬静安逸的老者,一旁天真活泼奔跑嬉戏的孩子……这里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寨里的每户人家并不建高高的围墙,淳朴热情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闭户。家家户户之间也会经常来往,每家篱笆上瓜果飘香,花儿朵朵,一张朴实、祥和、宁静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流连忘返。这是近年来,曼畔结合村情,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经过“破窗效应”到“自我改变”再到“习惯使然”的嬗变,探索到的一条从打扫卫生到乡村治理的路子。
傣寨改善人居环境有妙招通讯员 罗云燕 摄
变“破窗”为“风景”
据村里老人回忆,几年前的曼畔,垃圾遍地、鸡棚鸭舍随意搭建,露天旱厕陡然立在村中,一下雨,家禽粪便随着地势落差流淌一地,路上泥泞不堪。
再加上寨子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突出,村民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村内事务漠不关心,垃圾随处乱扔,污水随意排放,打架斗殴、不孝敬老人、邻里关系紧张等问题时常发生,形成典型的“破窗效应”,而类似的这种情况在整董镇有一定普遍性。
2016年以来,整董镇把曼畔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试点,“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打扫卫生”,决心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消除“破窗效应”,结合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村落建设等工作,对曼畔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进行了统一规划,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彻底改造,逐一补好“破窗”。
当地先后完成了村寨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内道路亮化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筹集资金修建了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对村内破旧房进行集中清理;进家入户开展家庭卫生和家居环境整治改。
经过集中整治和不断巩固发展,今天的曼畔已经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村寨,成为思江公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进村后,随处可见的是的是整洁的村道、村民灿烂的笑脸,随机走进村民家里也都是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由“脏乱差”到“美丽好”,环境的改变也改变了村民的心态,村民们有了更多积极上进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曼畔没有一户因环境整治拆迁而出现上访的情况。
傣寨改善人居环境有妙招通讯员 罗云燕 摄
变“要我做”为“我来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曼畔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期间,镇、村各级党员干部都参与其中,带着群众一起干。有时,群众会议开到凌晨,各级党员干部反复给大家讲意义、讲前景、讲规划、讲政策,努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曼畔还成立了由村支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组成的先锋队,佩戴党徽、亮明身份,联系、服务、引领、示范群众,让更多“旁边看的群众”逐渐加入进来,最终使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曼畔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得跟上,否则,好得了一时,好不了一世。如何让一时之举成为常态?曼畔首先是订出村规民约,使维护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有法可依”。其次是由老年、妇女隔三差五组织代表在村内巡查,一旦发现有人乱扔垃圾或有不文明行为,就用乡村特有的方式对其进行劝说和批评教育,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公共环境相对好管理,但家庭环境怎么管,对此,曼畔也有“绝招”。他们组织老年、妇女代表,定期不定期进行入户检查,对家中卫生差、物品乱丢乱放的“现场指导”,对个别“懒人”,手把手教叠被子、打扫卫生,上门三次还不改的,就在村民大会上通报。
久而久之,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人开始感到被邻里看不起、被嘲笑的压力,也开始主动要求上进。曼畔通过干部带头和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改造人居环境,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使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找到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傣寨改善人居环境有妙招 通讯员 罗云燕 摄
变“制度”为“习惯”
只有一代人养成习惯,才能代代传承下去。曼畔用制度来约束全体村民,制定了“门前三包”制度,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把环境卫生管理划分为家庭区域和公共区域,各家负责家庭区域内卫生整洁有序和门前公共区域绿化美化,互相教育引导邻里主动参与卫生管理;公共区域由公益岗位的贫困群众组成保洁队伍管理。
为保证制度能够有效执行并长期坚持,曼畔一方面坚决“执行”,不允许制度有“破窗”,例如由村议事会成员对“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情况适时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求整改;针对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完善的家庭,定期汇总,在会上通报,并不得参加村上组织的任何评先、评优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开展“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比活动,将各家各户卫生整洁、文明新风、尊老爱幼、诚信守法、勤俭持家等纳入评比内容,针对年终评比结果,对评优居民进行奖励。
与此同时,还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通过学校加强对小学生环境卫生意识的培养,再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人居环境整治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曼畔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将农村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群众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由于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支持环境整治,文明卫生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村民们定时不定时打扫家中卫生和公共卫生,家中整洁的会得到街坊邻居的称赞和羡慕,乱扔垃圾的会被过路的村民嘲笑并制止。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增强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村不扫何以谈乡村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凝聚人心、组织群众、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乡村治理水平,进而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起到了很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效果。
云南网记者 郭丽 通讯员 罗云燕
傣寨改善人居环境有妙招 通讯员 罗云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