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中老边境“生物廊道”让野象爱上“跨境游”

时间:2019-09-05

原标题:中老边境“生物廊道”让野象爱上“跨境游”

中老双方巡护人员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

手机、对讲机、短刀、尺子、笔记本、手电筒……悉数清点好巡护工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所长王利繁背起背包,与同事一道,向尚勇管护区丛林深处进发,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均属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老挝,边境线长达108公里。在这条长长的绿色生态廊道上,常年活跃着一群不需要边民证就可随意“出游”两国的特殊“边民”——亚洲象。

自2006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农林部门合作,开展跨境监测与保护。2009年,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中国西双版纳尚勇和老挝南塔南木哈建立了一个面积为5.47万公顷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2012年,中老双方签订联合保护区域协议,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全部贯通。

沿着蜿蜒的密林走道前进,蝴蝶、溪流、虫鸣、鸟叫,随处可遇大自然的惊喜。“那棵树,我爬过。”王利繁指向前面一棵粗壮的大树说,“当时,一群野象距离我不到1000米,我后退时撞到了这棵树,便悄悄爬了上去,等象群走远了才敢下来。”在树上,王利繁用手机拍了照,将亚洲象活动轨迹记录了下来。“平时就得留意森林里出现的粪便和脚印,拍照、测量,都记录到本子上。”王利繁说。

从建立合作机制以来,中老双方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双边合作交流年会,并开展联合巡护。而在巡护过程中,要随时防备的,可不仅仅是野象的攻击。

在尚勇管护区龙门管护站驻村护林员李忠云的左小腿上,有一道清晰的疤痕,那是2011年一次巡护中被毒蛇咬伤后留下的。如今回想起来仍是“命悬一刻”的惊悸,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李忠云继续当护林员的决心。

李忠云是勐腊县磨憨镇龙门村南满村小组村民,自2003年当护林员至今已有16年,从亚洲象的活动路线到森林里其他野生物种,他如数家珍。“我从出生就生活在这里,我们和这片森林里的大象,还有其他动物,是和谐共生的‘亲戚’。认真做好巡护,尽可能不让人象冲突发生,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每当巡护需要过夜时,工作人员都愿意选择在河流边“安营扎寨”。“河边和树林间要有足够的安全隔离带,火星子不能吹到林子里去。木柴要准备充足,要够烧一整夜,预防动物突然袭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联络办公室联络员张会荣说。

2016年,在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高峰地带,双方各建了一个全智能运作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森林眼”,监控防火,也监控观察是否有外来物种入侵。

亚洲象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让边境一线的世居各族群众犯了愁。

“下雨天,大家都去不了庄稼地里。第二天去时,就发现玉米地已经被毁了一半。”李忠云余悸未平地回忆起去年被野象踩踏玉米地的情景,“损失倒不怕,因为有保险赔付。但如果有村民下地干活,遇到野象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针对亚洲象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问题,我州积极运用商业保险方式来理赔。2010年启动了“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商业保险理赔,缓解了政府财力赔偿不足的困扰,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红外相机是‘侦察能手’,将它安装在亚洲象出没的通道旁,并覆盖到区域内的所有护林员,可以形成预警,减少亚洲象侵犯给村子带来的损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老项目办主任张忠员说。

记者接通微信视频,采访了老挝丰沙里省农林厅保护处处长元飒·鹏马西。他说:“中老两国山水相连,生物多样性能否存续,事关两国生态安全。不断深化跨境生态保护合作,筑牢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屏障’,是造福两国人民、利在千秋的事,我们愿意继续与中国一起加强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建设。”

2017年,“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第十一次交流年会”在老挝南塔省召开。从此,“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项目”由部门合作上升到了两国政府间的合作。此后两年来,这项合作的机制不断完善,合作的广度不断拓展。

“中老边境‘生物廊道’的全线贯通,中老跨境生态保护合作的不断深化,让中老边境地区的热带雨林及其生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保护,全面创新和拓展了‘一带一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新模式。”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郭贤明对此感受颇深。(明德 汪涛 岩温香囡)

  • 上一篇:橡胶病害专家到勐腊县调研
  • 下一篇: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走进基诺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