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怒江州——聚焦一线尽锐出战 下沉力量攻坚拔寨
今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要高质量完成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46个贫困村出列。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滚石上坡、决战决胜时期,怒江州行非常之举,1600多名州、县(市)、乡(镇)干部职工下沉脱贫攻坚第一线。尽锐出战,创新思路,精准施策,瞄准靶心。一村一村攻坚,一户一户销号,坚决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
以上率下一线示范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进程。怒江州贫困群众思想保守、脱贫办法少、致富技能不足。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边远偏僻山区的贫困群众,更加需要党组织领着干、干部带着做。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怒江州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坚持到一线示范攻坚。33名厅级领导干部全部挂包到乡镇、453个州、县(市)单位挂包行政村,厅级干部、县(市)主要领导、州级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驻村调研一次、督战一次、调度一次、通报一次,挂图作战,一抓到底。
泸水市古登乡悬崖村寨念坪村高山、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不通公路的沙瓦小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最边远的秋那桶、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沧东村峡谷……一个个偏僻穷困村寨的垄埂地角、农家屋头,处处留下怒江州主要领导的足迹。他们看庄稼长势,了解产业发展,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商量脱贫良策。
美丽公路项目、兰坪通用机场、香料园区这些事关怒江州长远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大项目,都有厅级干部挂联,现场协调、现场解决问题,事不过夜,众志成城,克难攻坚。
干部在一线,群众有底气。在主要领导苦干、实干、亲自干的风气带动下,怒江州形成规划在一线制定、进度在一线督查、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培育的工作模式。营造了跟着干、自觉干、学着干、拼命干的良好氛围。响鼓重锤,尽锐出战,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创造了“每天都有变化、每时都在进步”的脱贫攻坚成效。
精准选派一线实战
福贡县子里甲乡俄科罗村委会狭窄陡峭的山路上,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燕聪与队员们又一次赶往马主村民小组,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工作。
俄科罗村总人口470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3511人。这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属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典型。让贫困群众搬离大山,到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集镇、城市居住,是唯一的脱贫出路。
然而,故土难离,旧居难舍,俄科罗搬迁工作困难重重。
州、县4个挂联单位、12名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齐心协力啃“硬骨头”。
“每一个有劳动力的家庭,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生活基本有保障。山上的土地原有权属不变,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只会变得越来越好。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走出大山,过上美好新生活。”余燕聪用心用情地作宣传动员。
“我们分片分组分户包干,每天都去群众家里,一家一家宣传动员。”余燕聪说,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难题,福贡县采取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小手拉大手等13个对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他们有信心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民生工程。
决战深度贫困,党组织是核心,干部是关键。面对纷繁复杂、如大山般沉重的脱贫任务,怒江州选派了驻村扶贫工作队257支,涵盖了全州255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235名村(社区)第一书记全部由科级以上干部担任。1611名处级科级后备干部、涉农部门专业技术干部、有乡镇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有驻村工作经验的干部、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五类干部”驻村作战,确保最强力量到一线实战攻坚发挥作用。围绕产业扶贫、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边远村寨公路联户;三江上空彩虹飞跃;茅草房变新楼房,荒山坡草果碧绿,包谷地花椒红火。3年精准帮扶,怒江民生之变可触可感。
苦干实干一线攻坚
在怒江州,驻村工作队员有一个共同的代号叫“十大员”,即政策宣讲员、基层党建指导员、产业发展服务员、项目建设助理员、易地搬迁组织员、素质提升培训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动态管理信息员、讲习员。不论酷暑还是严寒,队员们穿梭在崇山密林间,开展动态识别、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等工作,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他们有的夫妻齐上阵,兄妹同驻村,父女在一线,吃苦不言苦,轻伤不下阵。有的队员永远倒在了扶贫路上。
“为贫困群众脱贫尽一分力,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荣耀。我愿意继续驻村,直到乡亲们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好生活。”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和锐,在两年驻村工作总结中写下肺腑之言。两年来,他和队员们往返于托坪村高山和托坪易地扶贫搬迁点50余次,让托坪村90户贫困群众搬离大山,开启美好新生活。
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党支部+农户+电商”的方式,引进种植洋芋优良品种“黑金刚”“红美人”,让勒墨(白族支系)群众第一次有了收入高的增收脱贫新产业,彻底改变了当地群众有地缺物、有物缺钱的状况。
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林地多、植被广、水源足的优势,带领村民在陡峭密林种了199亩160万苗石斛,投放了200箱中蜂,“造血”扶贫强筋骨。村民开付迪种了半辈子包谷,脱不了贫。去年在树上种石斛,短短几个月,收入1260元,看到了脱贫曙光,逢人就夸工作队好。
严管厚爱一线锤炼
走进怒江峡谷任何一个村子,都能看到驻村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把汗水洒在山前村后,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群众在哪里,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服务到哪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决战深贫,更显干部担当。怒江把艰苦的脱贫攻坚生活,当成磨砺锻炼干部的有益课堂。建立健全激励关怀机制,多渠道开展扶贫技能技术培训,让驻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把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履行岗位职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工作实绩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优选优用机制,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帮扶成效明显的单位、驻村工作队员、乡村能人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优先推荐。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脱贫攻坚不力的干部及时约谈问责,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中“能上不能下”问题。2018年以来,怒江州从脱贫攻坚一线和有驻村扶贫工作队经历的干部中提拔干部38人,其中处级4人、科级34人。因脱贫攻坚工作不力被组织调整干部7人,其中处级2人、科级5人;因脱贫攻坚工作不力受到问责、通报的单位有12个,干部41人次,其中处级9人次、科级32人次。
初秋,在村民的欢呼声中,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梦马农庄开业迎客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创的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给山区人民打开了一扇新的增收窗口。(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