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建做引领凝心更贴心——隆阳区青华街道红花社区探索出“农民市民化”新路子
2017年7月8日,隆阳区青华街道红花社区正式挂牌入驻红花安置小区。这意味着红花社区3个自然村的村民,从此由农民变为市民。这一转变不单单是身份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心无归属、难以融入、就业无门等。
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红花社区坚持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贯穿始终,加强基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人心由“散”变“聚”
棚改前,红花社区的村民以三个自然村为单位,居住在同一片地域内,大家房屋紧挨,田陌相连,鸡犬相闻。棚改后,来自四面八方的红花社区居民住进了高楼的套间房。门一关,各家就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天地,各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来往少了、交流少了,人心自然也不再像以前齐了。
要把人心聚起来,得让群众有归属感。青华街道、红花社区党支部把党组织作为凝聚人心的阵地,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与党员取得联系。同时,积极帮助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取得联系,理清组织关系归属。设立党员向社区党组织报到服务点,按照属地原则,引导党员向属地党组织报到。
为有效解决搬入安置区后配套设施不足,活动场所难寻的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红花社区将物管用房及餐饮服务中心配套给社区管理使用,作为社区办公场所及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社区办公场所主要体现服务性,容纳党建、群团、职工服务、民政、计生、残联、社保、医保、综治、物管等窗口服务功能,社区“两委”干部及工作人员一站式进驻服务大厅开展服务。居民活动中心主要体现功能性,融合了社区养老、餐饮、休闲、娱乐、康养、学习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综合体”,为居民活动提供场所,为邻里交流提供平台。
创新制度服务由“粗”到“细”
住进了高楼,居民的生产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变为脱离土地、多向发展,大部分“新城市人”处于“故土难离、新家不熟”的心理过渡期、“洗脚上楼”的生活方式转变期以及“创业就业无门路”的暂时待业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社区以前那样说靠嘴、跑靠腿的工作方式再也不管用了,必须得从细处入手,把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红花社区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4113”工作制度,社区实行挂社区党员领导、社区党员干部、党小组长及楼栋长,党员及居民代表挂钩联系群众的4级联系制度。即挂社区党员干部、党总支部委员对党小组长、楼栋长每月至少开展走访一次,党小组长、楼栋长对党员、居民代表每月至少走访一次,党员和居民代表对联系对象每三月至少走访一次。同时,街道挂社区干部、社区“两委”班子、党员、户代表、与小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在小区内开展挂钩联系活动,了解小区居民服务需求,向居民征求对小区管理的意见建议。并建立了议事机制,通过召开群众户长会,社区党总支部扩大会、民情恳谈会等通报、答复收集到的问题情况和处理方式。
根据收集到的问题内容,红花社区修订完善了居民公约,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卫生脏乱、车辆摆放杂乱、社区治安混乱等问题,并结合创文、创卫工作,对社区居民一系列不文明行为及生活习惯进行了有效约束。并根据居民需求,规划建设了健身步道、灯光球场、门球场、配套公厕、休闲桌凳等公共设施。以“主题活动月”为载体,开展特色服务和各类活动,回应党员群众需求。
为了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量集中管理服务力量,社区建立了“1+4+X”管理服务体系,即1个党总支部班子统筹,居委会班子、物业公司、社区民警、“楼长”4股力量配合,多名党员及志愿者补充,整合区直部门、群团组织和辖区企业资源,聚焦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服务事项,引导各界资源参与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有效延伸了党的工作手臂。
管理制度的创新,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了不同层级和群众之间的交流和监督,实现了街道、社区、小组、住户的扁平化管理,使社区对党员群众的管理和服务更加高效化、精细化。
提升服务居民由“慌”到“安”
棚改前,红花社区居民主要从事的是第一产业。棚改以后,他们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需要从一产转向二产或三产。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盘田种地的农民来说,想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了。并且棚改前,农民的家庭消费品如禽、蛋、蔬菜等可以自给自足。棚改后,过去不花钱的粮食、蔬菜、肉蛋、饮水等,现在都需要花钱从市场上购买。一边是工作难找,一边是生活成本增加,这一增一减,让社区居民的心发慌: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
围绕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创业就业问题,红花社区开展了以“就业创业,惠聚民心”为主题的一系列特色活动,在小区举办各类招聘会,解决居民就业问题。针对小区内居住的“三留人员”较多、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实际,社区积极组织群众到各类企业参观考察,邀请技师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了厨师、电商、家政、刺绣、电工、美容美发等培训。
棚改后,原有的生产资料已不复存在,社区原有的各类经济组织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已不能再发挥作用。社区结合发展实际,逐户登记梳理居民特长,分门别类培育各类人才队伍,组建劳务公司,面向市场提供有偿服务,在服务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社区还建起了大数据平台,开发能覆盖社区、小区、楼栋、居民户,集党建、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整合管理中心、电视屏、手机屏,党组织与居民网上互动,为居民提供各种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实现了“信息”进家门、服务网上“跑”。
要融入城市生活,关键是心要融入。红花社区收集整理了棚改前、棚改中、棚改后红花村的各类影像资料,制作“红花记忆”展示廊,形成鲜明对比,让小区居民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红花社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小区居民留住乡愁、忆苦思甜。同时,采取社区与群团、学校共建的方式,加大社区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力度,组织开展各类讲堂、志愿服务、文艺活动和楼栋评星树先活动,宣传倡导新风尚,充实居民业余生活,促进小区和谐。(记者王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