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一个篱笆五个桩

时间:2019-09-11

原标题:一个篱笆五个桩——景谷创建新型乡村邻里互助机制助力乡村振兴见闻

“五户互助小组”是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基于傣族社会传统的“宾弄赛嗨”民间互助关系建立起来的新型乡村邻里互助机制,该模式现已在景谷县乡村广泛推广。其结构原则就是把同一村民小组的5户人家作为一个单元组,选出能带头发展、带领团结、带动致富的小组能人担任小组长,打破居住距离、亲戚关系、家族影响等因素,按照利于团结、利于发展、利于脱贫的效能因素来配置互助组农户,注入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公益互助、文明互助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激发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发展夯实基础。

早秋时节,记者在景谷半坡乡见证了“五户互助小组”这一新型乡村邻里互助机制带来的新变化。

比“田螺姑娘”还暖心的乡亲

离家两个月,熊啟芳回到家,看到地里的玉米已经收了,全部脱粒盛装在粮柜里,10亩烤烟已经泛绿,家里还像离开时那样整齐……

这当然不是童话里的“田螺姑娘”帮她完成的,而是邻里乡亲们帮她打整的,这让她觉得无比暖心。

2017年10月,曼伞村团山村民小组明启华的妻子熊啟芳因查出乳腺癌,需要到省城昆明做手术及系列治疗,此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几乎击倒了这个贫困家庭。

“老母亲70多岁,患有高血压,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还在上学,家里劳力只剩我一个,去省城治病一去就是两个月,还要花大笔的钱真把我们难倒了。”明启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摊上这个病,加之正是玉米收获期和烤烟栽种期,两口子急得睡不着觉。明启华家所在的“五户互助组”组长明启红与大家商量后告诉熊啟芳安心去治病,家里的农活大家会帮他们干好。两口子虽然去省城治病了,但还是挂心着家里的农活,特别是即将备耕的烤烟地,毕竟那是一个家的经济来源。

明启红带着互助组的乡亲们帮明启华家收了部分玉米,鉴于5户人家不足以把明启华家的农活在节令期间干完,明启红把此事向村里汇报,村委会号召全村群众在几天内就把这一户人家的玉米从地里收回来,晒干、脱粒收藏好,还完成了所有烤烟的移栽。

熊啟芳术后回到家看到一切井井有条,忍不住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在云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熊啟芳陆续花了近20万元的医药费,有一天医生说需要追缴3万元的医药费时,已经“弹尽粮绝”的明启华流下了眼泪,此时也是互助组的其他4户人家一家一点地凑来了2万元钱,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去年烤烟叶,要熬夜守火,我媳妇才做了手术回来,他们几家也轮着帮我守,叫我在家照顾媳妇。”明启华感激地说:“互助组真好,以后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要尽力去帮助别人。”

像一家人一样的组长

“如果我不请他,就没人请他了,因为他爱喝酒,工作效率不高,这两年来,我每年给他付的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团山村民小组另一个“五户互助小组”组长熊发祥笑着对记者说起他的组员明启昌。熊发祥是烤烟种植大户,因为是“致富带头人”被推选为互助组组长。

明启昌的妻子5年前去世了,留下一个孩子,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经常喝酒醉,对集体公益的事情也漠不关心,孩子也不好好照顾。熊发祥家每年烤烟种植都在10亩以上,烤烟采摘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工,熊发祥就一直带着明启昌做工,工资也同别人一样照付。通过熊发祥的帮助,现在明启昌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喝醉酒,在产业发展上也很听熊发祥的安排,今年村里动员发展花椒产业,明启昌还种了1亩。

“明启昌家的房子也是我垫付资金帮盖起的,房子盖好4年了,他才还清了我的钱。”熊发祥说。

当记者问到:“当这个组长要比别人操心,有没有不想干的想法?”熊发祥说:“不后悔,我能做的就尽量做,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不能让哪一户人家的日子过不下去,何况我家也会有需要大家帮助的时候。”

“虽然不是一家人,但我已经把熊发祥当成最亲的人了!”说起他的“五户互助小组”组长,明启昌有表不完的感激之情。

村寨管理更简单更有效

半坡乡曼伞村团山村民小组有45户117人,是一个傣族寨子。景谷推行的“五户互助”新型乡村邻里互助机制就是从这里试点开始的。

团山村民小组先后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七彩云南健身工程、一事一议项目、农村住房修复加固、脱贫攻坚示范点建设等工程,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曾经脏乱差,连脚都放不下去的村庄变成了一个辗新的小村庄。基础设施搞好了、村庄变美了,如何长期保持村庄的干净整洁又摆在了村“两委”的面前。

“鸡猪鹅鸭遍地跑,连脚都放不下去,组织老百姓扫地也很难,一个等一个,出工不出力,一大群人吵来吵去,最终连地都扫不好。”半坡乡曼伞村党总支书记左俊宏说。

村民们提出了把45户人家分成9个组,每个组5户,把村内需要打扫的公共区域分段打扫的想法。该意见一提出就得到了从村委会到乡党委、政府的关注,并支持他们实践。说干就干,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后,小组选出了群众们信任的9位村民为互助组组长。5户为一个小组,村内公共区域分成9个片区由各个组负责后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村民小组长熊发良说:“以前我要管一寨子的人,现在只用管9个小组长就行。”2018年,在最美小组评选中,团山村民小组在曼伞村13个村民小组中脱颖而出,被半坡乡党委政府评为最美小组,一个齐心协力发展产业、乡风文明、邻里团结的傣族村寨向人们昭示了“五户互助”的能量。

新型乡村邻里互助与时俱进

“说起乡村邻里互助模式,在景谷可以追塑到1952年。”景谷县委副书记张光魁说。

据载,根据中共中央1951年9月9日做出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精神,景谷县委政府在土地改革时,就有重点地在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试办互助组。1952年9月,在钟山区江东乡(原小乡)拉竜村建立全县第一个互助组——邵永亮互助组。随之又组织了凤山区文竹乡杨元仙、碧安区窑房乡李有昌等互助组。这些互助组均获得了大增产。农业生产互助组实行“自愿互利、等价交换”原则,主要形式有变工互助、临时互助、以工换工和常年互助等,显示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优越性。到1954年底,全县已建互助组3399个,参加农户24171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1.6%,其中,长年互助组728个。粮食总产量比成立互助组前的1952年增产887.5万公斤

“事实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邻里互助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无论是传统的邻里互助,还是67年前的生产互助,到今天的‘五户互助’,都是有借鉴也有创新,都是与时俱进。”张光魁说。

张光魁还对新型邻里互助机制作了如下总结:虽然摘了贫困帽子,我们接下的工作不会停歇,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关键。因此我们的目标是“绿、富、美”。傣族传统互助的小单位,通过党委、政府的引导,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其效果很好,体现在:第一是解决了群众依赖性,同时解决了工作队员语言不通、实际不清,外行指导内行的问题。其二是群众之间起到监督作用,让脱贫攻坚工作更加精准。其三是群众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其四是有利于维护和谐、团结邻里。(记者梁荔通讯员周洁)

  • 上一篇:小小百香果 致富大作为
  • 下一篇:西盟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