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学忠:他的字典里没有“辍学”二字
“每当看到教室里整齐地坐满了学生,每当听到校园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我心里就觉得踏实,我这一生的付出是值得的。”临翔区南美乡南美中学教师李学忠说。
李学忠是南美乡南美中学学区的一名普通教师,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走村入户劝返辍学学生。这件事,他一干就是41年,从年轻小伙到白发老人,他的足迹,遍布南美的村村寨寨。
南美乡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拉祜族占了全乡人口的72.3%。上世纪70年代的南美,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处于温饱线下的少数民族群众认为,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作为一名南美拉祜族,我必须回到家乡,把知识、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回来,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1978年,李学忠高中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南美乡一个1至4年级校点的多依山背后小学任教,全校40名学生,就他一位教师。为了留住学生,李老师没少操心,除了教好课本知识,他还给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用知识的力量来坚定他们求学的信念,自己掏钱带孩子们到临沧城开拓眼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除此之外,农忙时节,他为了不让学生辍学,顾不上家里的农活,都要抽出时间去学生家帮忙干活。
罗友章是李老师的第一批学生,当时三年级的他认真、好学,有一次,李老师得知罗友章的家人要放弃供他上学,让他回家帮忙干农活时,第一时间赶到家里做思想工作,用实际行动给予他们家帮助。而罗友章也成为了李老师第一个考上高中的学生。
1981年,李老师被调到一个只有9名学生的多依烂坝寨小学任教。他回忆起曾经的劝学工作时,神情中看得出当时的艰辛。每天放学都要步行好几公里到学生家,劝学路上,一身泥一身灰不足为奇,得不到家长的理解,甚至把自己视为敌人也是家常便饭。从起初故意不拴狗,到后来热情地留在家里吃饭,他不知走破了多少双鞋,才换来家长们态度的转变。3年后,李老师调离该校,当时已有54名学生。
“只要还有一名学生辍学,我的任务就还没有完成。”在李老师的字典里,没有“辍学”二字,正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有了拉祜族群众们“读书不如回家种地”到“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观念的转变。目前,南美乡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100%。
《云南省政协边疆山区民族教育特别奖》《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个人荣誉奖》《临翔区优秀教师》这些是上级授予李老师的荣誉,但是在他心中,没有一位孩子辍学,每一间教室都坐得满满当当,远比这些荣誉重要得多。(作者李垚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