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入户道路整洁通畅,路边小黄花竞相开放,错落有致的白族民居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是云南祥云县禾甸镇文新村的新面貌,乡村振兴的“底色”在此越擦越亮。
掩映在万寿菊中的后坝村 张丽君 摄
提升人居环境重拾白族乡愁
据介绍,文新自然村隶属祥云县禾甸镇茨芭行政村,是1968年新兴苴水库建设的移民村,全村共96户401人,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种植、养殖、入股合作社分红和外出务工为主。该村结合禾甸镇党委提出的“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要求,实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依托避险解困项目,以住房保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等措施,从根本解决移民居住环境。
“以前是土路,摩托车经过时都会飘起一层灰,如今变成了方便出行的水泥路,村里土木房也都建成了砖房。”谈起村里发生的点滴变化,村民李建国自豪不已。他们从东风水库移民搬迁到此已有40多年,以前村子脏乱萧条,房屋破旧,每逢下雨天,路上便多淤泥和积水,简直寸步难行。
“我们的住房大多数是村民自建,在移民政策帮扶下,大家的生活改善明显。”村民表示,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在合作社打工,还有一部分农户种植烤烟增收,而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已选择外出谋生。“国家开展脱贫攻坚以后,我们的小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禾甸镇茨芭村党总支书记杨云峰说,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促进文新移民村经济发展,禾甸镇党委以全面落实移民政策为先导,以“三拆三建”(拆旧房、拆危房、拆两违房的三拆和建花园、建菜园、建果园)为抓手,号召支部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的理念,着力打造生态、和谐、宜居的美丽新农村。
“村里越变越美,家家房前屋后建起小菜园,院子栽起果树花草。”环境整治带来由外而内的变化,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在文新村街道上,可见茨芭村“三清洁”门前“四包”责任牌整齐划一地粘贴在家家户户的门前。茨芭行政村建立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积极宣传动员,围绕新的村庄规划,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牵头,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投工投劳,自觉参与绿化、美化和村庄风貌整治,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留住白乡风貌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乡愁,在居民建设中,文新村划定村庄建设风貌管控措施,打造以青瓦、白墙、墙体绘画为特色的白族民居,重拾白族乡愁。”杨云峰说。
文新村居民门口粘贴的责任牌 张丽君 摄
发展稳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文新村是祥云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与之相邻的后坝村也不甘落后,各项脱贫攻坚工作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60岁的宋正举从普淜水库移民到后坝村,两个儿子均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他和老伴。去年,他饲养了60多只羊,却只卖得6000多元,今年,他顺应“党支部+合作社+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多种特色农业共同发展,不仅从宾川引进突尼斯软籽石榴,还种植续断中草药和万寿菊等。“收成好的话,我和老伴两个人一年的收入可达4万多元”,手拿红石榴的宋正举高兴地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生活状况。
采摘石榴的农户 张丽君 摄
后坝自然村隶属于禾甸镇新泽村委会,自然村分成2个村民小组,至2018年共有135户,总人口543人。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该村致力于发展稳定增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的支持下,发展以突尼斯软籽石榴为主的水果产业,期间套种续断、万寿菊等中草药以替换原来的桉树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立体化。
今年6月,在党支部书记宋成德的牵头下,后坝自然村成立了祥云县迁喜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全村石榴的销售,以“党支部+合作社+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移民群众的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输入新动能。
据了解,祥云县共有3个贫困乡镇、64个贫困村,目前已全部稳定有序退出。全县有建档立卡人口8959户33207人,2014至2017年累计脱贫7081户27300人,2018年脱贫1083户3530人,剩余贫困人口795户237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81%降至2018年的0.62%,累计减贫率92.9%。2018年9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今年预脱贫795户2377人,年内可以实现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
云南网记者 熊强 实习记者 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