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三位院士做特邀报告
徐志磊:智能制造和创新设计
9月19日上午,在玉溪市委党校举行的第九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作《智能制造和创新设计》特邀报告。
徐志磊,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机械系,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担任过10次核试验的技术负责人,两个重点武器型号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应型号的核战斗部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截至2015年12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发明三等奖一次,国家发明四等奖两次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次。
他在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必须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要实施创新,有三项对策:一是推行智能制造,让产品数字化、智能化;二是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制造业创新内涵有三个层次,即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
徐志磊认为,在实施智能制造时,企业的设计和生产应当以用户为中心,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担当。除了生产,企业要给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服务应大于生产;企业还应把生产、销售和同行竞争结合在一起,产品不能用了要回收。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智能系统设计进入数字化阶段,将广泛应用于家居、运输、健康、建设等方方面面,传统设计将变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设计。
都有为:创新是科学的灵魂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永葆青春!”9月19日在玉溪市委党校举行的第九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上,都有为在作《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特邀报告时,热情洋溢地说。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南京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5攀登预选计划“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与科研组的师生共发表SCI论文800余篇,被SCI论文引用1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技一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2007年度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都有为在报告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兴趣、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科学的诞生就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开始的,儿时的兴趣、爱好甚至会影响一生。“丁肇中说,‘一个人向前走,最主要的是兴趣’;牛顿出于对宇宙探索的好奇心,用数学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英国著名的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讲,‘研究的乐趣在于发现某些以前从没有被人认识的东西’;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出于好奇水母为什么会发光,从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获2008年诺贝尔奖。”
都有为指出,科学需要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科学的归纳,找出其中的规律是创新的途径之一;创新需要新思维,突破旧的框架,关键是独立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创新贵在坚持,锲而不舍,乐在其中……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云南科技扶贫的工作实践及思考
9月19日上午,在玉溪市委党校举行的第九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朱有勇作《中国工程院云南科技扶贫的工作实践及思考》特邀报告。
朱有勇,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在《Natur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曾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和国家级、省级奖项。
“我就是一个种地的,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报告一开始,朱有勇以低调朴实的开场白,赢得了阵阵掌声。近年来,朱有勇等一批人来到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点——普洱市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澜沧县与缅甸接壤,平均海拔1100米,距昆明约700公里,由于历史及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澜沧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立足澜沧县的资源禀赋,朱有勇等一批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雨林山岭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在热带河谷地区发展冬季农业,在丘陵半山区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誓把青山变成金山,促进边境地区“直过民族”脱贫致富。
朱有勇介绍,通过推广一批创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科技成果,引进一批龙头产业,促进一批整村脱贫,澜沧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记者 白诚颖 实习生 钱旭娟 曾永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