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说通海7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海实现了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一串串翔实的数据,展现了通海70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70年沧桑巨变,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上,195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0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5元;197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0.3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8元。1984年、1996年、2010年、2016年,全县经济总量分别实现了1.33亿元、11.41亿元、突破50亿元、超过10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52倍,年均增长8.7%,高于国家0.6个百分点。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1.3%,高于国家1.9个百分点。
70年沧桑巨变,变化同样体现在群众的生活水平上。2011年4月建好投入使用的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新区广场),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打卡地。
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共投入1250万元,实施了地面铺砖、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厕所、综合设施、绿化及消防等工程建设,紧急情况下可供上万人临时避难,日常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而这,仅是该县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海县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看收入: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69元,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36元,1979年以来,年均增长10%以上。
看固定资产投资: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952―1976年年均增长17.7%;1977―1983年年均增长31.9%;1984―2011年年均增长21.3%;2012―2018年年均增长32.7%。
看医疗卫生水平:2018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93个,是1988年的6.2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012人,是1988年的4.3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59岁,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70年沧桑变化,变化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通海已成为国内有名的“蔬菜之乡”,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格局。
2018年蔬菜种植面积25.62万亩,总产量79.4万吨,产值13.17亿元;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9.3亿元,比1949年增长53倍。
看工业经济:201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79.87亿元,比1952年增长7181倍,年均增长14.4%。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6.7%。
看服务业:2018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53.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421倍,年均增长9.6%。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3.4%。
看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5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43.56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9.2%。
看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0.86元增加到2018年的37410元,年均增长17.6%。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21.7%。
“追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通海县将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活县、开放兴县、文化和县”战略,聚焦“六个走在全省前列”和打造“三张牌”要求,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打造文旅休闲城、特色创新城、绿色开放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