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造美好的生活——记芒市勐戛镇杨家场村70年巨变
70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芒市勐戛镇边境村杨家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里的每一处变化,都书写了这个边境小村庄70年来“旧貌换新颜”的故事。
杨家场村地处勐戛镇最南端,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以八道河为界与缅甸棒线接壤,国境线长4.5公里,国土面积42.7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居住着傈僳族、景颇族两种世居少数民族共156户641人。2013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户297人,贫困发生率46.33%,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通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村已实现减贫75户29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贫困村脱贫出列。
基础设施“强”起来
“以前我们回家都是走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骑摩托都难上去,现在全部都是整齐块石路,还装上了安全防护栏,方便我们出行喽!”正在接孩子放学的村民曹云聪高兴地说。
近年来,杨家场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目标,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村里的水、电、路、党员文化活动场所、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建设完成,成功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发展“富”起来
杨家场村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按照“产业精准到户、保障精准到人”的思路,实施了以党组织“配菜”、贫困户“点菜”、企业部门“上菜”的“菜单式”扶贫模式,重点抓好姬松茸、坚果、草果、核桃、蚕桑等产业。
2018年,全村完成坚果种植53户1100亩,带动贫困户31户371亩;核桃种植67户2745亩,带动贫困户29户1100亩;桑叶种植面积49户508亩,带动贫困户26户206亩,种桑养蚕总收入达16.5万元;姬松茸种植36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收入达40万元。此外,猪、牛、羊等养殖产业也发展迅速。
群众住房“好”起来
杨家场村以“住有所居,居住安全”为目标,按照上级关于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工作相关要求,针对符合享受房屋改造政策的农户分别动员进行改造,提倡以修缮加固为主、拆除重建为辅,严禁大拆大建,鼓励贫困户就地取材、就近取材,以买旧建新等方式实施危房改造。
2016年至今,共完成危房改造98户,新建63户,修缮加固35户。
乡风文明“树”起来
杨家场村的村民以傈僳族、景颇族为主,是一个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边境村,各民族民俗、文化得到较好传承,但“爱喝酒”“民族冲突”“好吃懒做”等情况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杨家场村委会及时召开会议,根据全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召集村委会干部、村内有威望的老人带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移风易俗整治活动。
“全村小卖铺禁止售卖各类酒,不准酗酒闹事”,这是杨家场村村规民约里醒目的一条制度;“赶快去劳作,不要在家里闲着喝酒”,村委会干部在村里督查好吃懒做行为;“把景颇族手工编制的饰品拿到城里卖,这也是一条致富路呀”,干部在给群众出谋划策。开展这场整治活动后,杨家场村的风气得到了较大转变。
人居环境“美”起来
“以前都是猪粪、牛粪到处乱排,村里的道路简直是又脏又差,现在不一样了,路上垃圾都难见着,污水也不乱排放了,寨子环境变得越来越漂亮了!”杨家场村的傈僳族大妈说。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杨家场村始终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走在前”,大力整治全村卫生环境,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中,村容村貌得以大幅改观。
党员垂范“动”起来
余万发是一名傈僳族党员,家中有4口人,大儿子外出打工,小女儿正在念初中,以前家里很困难,一家人住篱笆土瓦房,没有产业,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
“以前寨子里一个村民都不敢养杂交牛,我心里想着就是要带头发展产业,第一个贷款去买杂交牛来养,然后把小牛卖给其他农户养,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养殖,并且帮他们找销售渠道,后面大家看着有收益,才慢慢开始养起来。”余万发说:“现在娃娃去芒市打工,牛养着8头,核桃种着200多棵,香橼种着360多棵,草果种着2亩,还养着猪,家中摩托有了,电冰箱、电视也有了,生活条件和以前比起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和余大哥交谈的过程中,看得出他脸上喜悦的表情。他告诉我们,要致富就不能懒,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帮助我们困难群众发展产业,修建房屋,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不仅要自己富起来,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
收入大翻番的贫困户
“只要勤劳肯干,我就不相信富不起来!”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傈僳族村民余云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以前我家一年的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只够填饱肚子,现在不一样喽!我一年收入就有30000多元,整整翻了10倍。”余云兴告诉我们,“国家政策那么好,人只要不懒,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过。”
余云兴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是他不等不靠,每天起早贪黑,一心一意谋产业发展,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现在家里养殖肉牛5头、羊15只、猪13头,种植蚕桑10亩、坚果120多棵、核桃45棵,房子建起来了,家电也配备齐全了。他说,好手好脚不好好干活,只想靠政策照顾过活,这种人最让我瞧不起,我们贫困户也得努力干,只要勤劳就能脱贫致富。
种桑养蚕的“火车头”
笔者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林才家门口叫了几声没人应,走进家中才看到余大哥在蚕房里聚精会神地照料着“蚕宝宝”,看得出他对这个产业充满了信心。“这些蚕宝宝可都是致富的好宝贝呀!单靠它们一年就赚30000多元,我和妻子两个人就可以照顾。”他笑着说。
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余林才带着脱贫致富的期望到勐稳村和勐旺村学习考察蚕桑产业,回去之后他说干就干,成为村里第一个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火车头”。
余林才说,现在村里好多群众看到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前景,纷纷来到家里“取经”,从如何种植桑树到养蚕,他将自己宝贵的养殖经验都传授给大家。“我一个人富起来也要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整个寨子生活变好我心里才更踏实!”余林才说。
目前,余林才种植桑树24亩、核桃150多棵、草果3亩,养殖生猪9头,已于2017年成功脱贫出列。
透过杨家场村的故事,不仅见证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变化,也见证了农村群众的思想变化,这些变化与70年来国家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和脱贫攻坚工作分不开,更与杨家场村各族群众的勤劳奋斗分不开。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杨家场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幸福!(张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