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国人晓松:在大理做一名“不合格”的厨师
他叫Gil,法国人,来中国生活已经13年了。如今,人们更喜欢叫他“晓松”,一个地地道道的中文名字。
晓松现定居于云南大理,经营着一家私房菜馆。严格来说,晓松并不是合格的厨师,没有菜单,看心情接待客人,每周最多做2桌生意。但他用当地食材做出的西餐,却又格外精致可口,吸引着不少食客不远千里而来。
年幼时,母亲带着晓松搬离城市,定居于阿尔卑斯山下的小镇。“要用毕生去追寻梦想,这是你出生的意义。”母亲的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晓松。
1991年,晓松离开大学校园,选择成为一名记者。他背上行囊,走遍了巴勒斯坦、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用文字、镜头记录着经历的一切。不断辗转于世界各地后,他决定休息,定居于中国北京。
2014年,晓松离开北京奔赴云南,来到古色古香的大理磻曲村,搬进了石头垒起的院子。搬进新家的第一天,房东的女儿热情地邀请晓松品尝香橼,微酸回甜的滋味,让晓松回忆起年幼时曾在法国吃过的香橼味道。
闲暇时间,晓松总喜欢站在院子里,远眺苍山,“我从小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望着苍山,不禁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热情好客的百姓、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元素的交织,将大理与远在世界另一端的法国紧密联系起来。晓松在大理,找到了家的感觉。
定居大理后,晓松每天坚持写作,偶尔也会露两手,做几道可口的菜招待朋友。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起了私人厨房。用当地食材做出创意十足的西餐,是晓松的看家本领。
集市上的菜农们,早已熟悉了这位帅气的外国人,他们亲切地互相打着招呼。晓松用带着法国腔的汉语,与菜农们讨价还价:“便宜点、便宜点。”当晓松用2元钱买到原本喊价3元的大理粑粑后,总会露出得意的笑容。
“我做的菜都跟我的写作有关,跟我的生活环境有关。”在大理,晓松将烤过的甜椒盖在乳饼上,把这道菜命名为“云南磻曲村寿司”。他还会用乳扇包裹住大理粑粑,代替原本的奶酪、法棍,并在中间放上一些生菜沙拉,这是专属于大理的croque-monsieur(法式三明治)。
5年过去了,晓松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他们经常围坐在火塘边,品尝着烤茶,讲述着彼此的生活。“每年过节,我都会去村民家,因为我是他们的家人。”晓松说道。
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晓松感到非常满意,他希望将当地村民写进自己的小说里。“过去20年里,我一直奔波在世界各地,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这样的状态有些让我迷失了方向。但大理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它不是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有根的地方。”(记者 段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