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名军转干部的为民情怀——记罗平县阿岗镇高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许红文
许红文是一名军转干部,市财政局驻罗平县阿岗镇高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他曾经身穿戎装保家卫国,如今又扎根一线扶贫济困,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他用真情感动群众,用真心换来群众对他的认可。
融入群众 摸清民情 绘出蓝图
2015年3月,许红文来到高桥村,高桥村位于罗平县阿岗镇西北部山区,海拔1878米,是一个有8657名群众、97名党员的大村。他上任之时,该村村庄基础设施差、底子薄、无集体经济,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03户394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刚到这里时,我看到的贫困超出我的想象,在那段时间,我和队员们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但一想,既然来驻村,就要把工作做扎实,切切实实造福乡亲……”凭着军人这股劲儿,他与队员们毫不懈怠,决心努力为民排忧解难。自驻村以来,他带着问题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成了村子里移动的路标。田间地头、屋舍农棚,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如今,高桥村老百姓都认识他、熟知他。他也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高桥村人,融入高桥村的建设中,实现了从一名机关干部到村干部的转变。
自驻村以来,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准确掌握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真正把群众意愿与扶贫政策最大程度地融合,因户施策制定具体方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摸清了制约村里发展的三只拦路虎: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亟待改善;二是产业单一,村里的百姓每年就靠种几亩烤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三是观念陈旧,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找准症结后,许红文迅速为村里制订了科学详细的《三年帮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指导性规划文本,绘出了高桥村发展蓝图。村里的巨大变化,让村民们也为这位从市里来的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而叹服,由开始的怀疑转变为信任、点赞。
泥巴满脚 情怀盈胸 爱洒乡村
“那天天下着小雨,车子到了村口就被村中道路上的大泥坑堵住了,只好步行入村,满脚泥泞地走访了该村27户贫困户。村民们向我反映最多的是村中低洼不平的土路对他们生活产生的严重影响,从中我深切感受到老乡们的无奈与期盼。”这是许红文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件事。
几年来,他多次奔走于市县交通、农业、自然资源、扶贫、发改等部门协调联系,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及扶贫项目资金350万元,修通了村中道路,解决了村民多年出行难问题。同时多次与相关单位积极协调,为高桥村争取到300万元的农业开发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村民田间生产道路沟渠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经多方协调,为安置点贫困群众建成了党群活动室和一片休闲广场,改善了安置点群众的休闲娱乐环境。此外,他和队员积极协调水务部门及时立项,当年解决了村民人畜饮水问题。邀请市国土部门到村调研,协调争取到1200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使高桥村烤烟种植面积大幅提高,成为全县烤烟种植示范样板村。
“我一直牵挂的就是我联系帮扶的伏洪国,当时他母亲患白血病,本人又出车祸,妻子带着两个小孩,住着间破旧无法遮风挡雨的老危房,当时去到他家连喝他家杯水都不忍心……”采访路上,许红文与记者一路走一路聊,“通过近年来的帮扶措施,我动员他去参加电焊、厨师等技能培训,帮助贷款6万元发展生产,经过他自己的努力,现已建起了新房,就地开了小百货店和小餐饮店,还买了辆小汽车……看到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扶贫扶志 凝聚共识 信心满满
驻村的几年时间里,为找准致富产业,许红文多次召开村三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认识。分批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富源、师宗、陆良的典型村、文明村、民族村参观学习,看清差距,找准方向。
“许红文对我们高桥村的扶贫下足了‘绣花’功夫,千方百计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自从他2015年来到这里,各项工作都得到一个新的提升,你看这农业开发项目、水利设施项目、土地整理项目都是他跑前跑后协调争取的项目,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实惠……”高桥村党总支书记尹聪国对记者说。
许红文充分利用阿岗水库和曲靖至百色高速公路建设有利时机,结合村里条件和当地气候,积极筹划成立了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拓盈农民专业合作社、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优势种养业,在群众生活过好了的同时,也发展了集体经济。目前,高桥村涉及阿岗水库移民安置604户,都统一新建住房及生产用房,全村的烤烟合同种植已发展到9900亩,预计今年烤烟总收入6500余万元。同时,他积极推进就业扶贫组织化工作,组织高桥村群众参加技能培训,从2018年到2019年,共开展技能培训2期,惠及299人,输出建档立卡群众72人,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如今,高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村委会、医务室、村民活动场所,村中道路得到了全面硬化,已从“空壳村”变成了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的富裕村。
许红文驻村四年来,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员,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把驻村的“苦日子”过成了与民同呼吸、共患难的“暖日子”,用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赞誉,用苦干实干的拼劲推动了山村发展。(记者 李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