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接力坝山扶贫的故事
缘起坝山
2019年初的一天早晨,一对父子在一座新坟前摆酒焚香、祭拜逝者,年轻人对着坟头行礼祷告:“爷爷,坝山脱贫了!”
2017年8月大学毕业做了一年西部志愿者的贺福宝进入了原华坪县国家税务局。当时脱贫工作正进入攻坚阶段,该局挂钩的永兴乡坝山村计划在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贺福宝主动请缨到坝山当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他说:“坝山是我的另一个家乡,驻村扶贫是我的一个使命,也是我家爷孙三代的一份执念。”
三代执念
坝山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小山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以前人们常说:“坝山坝山,四面环山,家无余粮,冬无衣穿,天当被子,星星做伴,烤火过冬,赤脚上山,与世隔绝,不是桃源。”
对贺福宝来坝山驻村,一开始,大家都说:“街子上的娃儿来乡坝头给待得住?”
凭着满腔热情、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贺福宝很快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时间一长,大家发现贺福宝不仅工作做得好,和坝山村的傈僳族群众沟通起来还特别顺畅。
为什么当地傈僳族群众都拿他当故人?这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1966年,贺福宝的爷爷贺天文服从组织安排到坝山村烂荡小学教书。不管世事怎样变化,他始终守着学校那十几个学生,用熟练的傈僳口语结合普通话教他们学汉语、写汉字。贺天文发现精神的贫瘠远比物质的贫瘠更可怕,他立志要为坝山的改变和发展做点什么,他坚定地留在了这个没有老师愿意留下的贫困山村。
十几年后,贺福宝的爸爸贺兴平师范毕业后子承父志,毅然来到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坝山村教书。1983至1988年贺兴平任坝山完小校长期间,为改变坝山教育落后的现状,他常头戴草帽、身背水壶、足蹬胶鞋、手拿木棍,踏上了走村串户的劝学之路。他把坝山村大大小小的山头都走了个遍,把失学儿童的情况摸了个透,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帮助解决上学困难。不记得他走破了多少双鞋,帮学生垫付了多少学杂费、书本费、生活费……他用辛劳的汗水换来了在职期间坝山村小学超过90%的入学率。
贺福宝说:“爷爷和父亲的初心就是要让坝山的后代有文化,尽快改变坝山贫穷落后的状况。”
做介绍人
听到贺福宝成了坝山村的驻村扶贫干部的消息后,他的爷爷、父亲非常高兴,嘱咐他说:“坝山很冷,要多带点被褥和衣服。坝山大多数都是傈僳族,到了僳傈族人家先用傈僳话跟他们打招呼,这样人家就不把你当外人了。”
驻村扶贫工作队大都是汉族干部,听不懂傈僳话,而坝山的傈僳族群众跟外界交流少,很多都不会讲汉话,贺福宝就成了扶贫干部和傈僳族群众之间的介绍人和翻译官。
贺福宝用傈汉双语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及县委、县政府和挂联单位的帮扶措施宣传到了所有帮扶对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税务顾问
刚接触扶贫工作时,贺福宝看着四面的大山不知出路在哪里。他说:“我考进税务局,但一天没进过税务局就到坝山来了,万一在坝山做不出点成绩,又不懂税收政策和业务,怎么有脸见家乡父老和单位同事!”
起初他努力学习了党和国家关于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知识,同时还积极报名参加税务干部执法资格考试。工作之余,大家都看到他在看书学习。扶贫工作“百日攻坚”时,他白天入户调查采集摸底,晚上录入汇总分析,他没有丢下学习的书本。功夫不负有心人,贺福宝第一年在只参加了一次培训的基础上,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全国税务执法资格考试。从此,坝山村多了一个“税务顾问”。这时贺福宝就又多了一份宣传减税降费政策的任务。他积极参与坝山村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主动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账务建立等一些具体事务,手把手指导业务员网上税务申报及如何填开发票等业务。
“找贺宝宝”
9月18日,笔者一行到坝山村调研,正遇上贺福宝他们召开脱贫攻坚“秋季总攻”阶段性工作会议,这时来了一位傈僳族群众,他对我们说:“贺宝宝嘞扎?”在我们几个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有个大姐给我们翻译:“他说要‘找贺宝宝’。”
是喽,我们有事也爱“找贺宝宝”!工作队、村委会有事也爱“找贺宝宝”!
驻村后,贺福宝主动发挥自己年纪轻、脑子灵、反应快、热心肠等优势,为工作队、村委会及村民跑跑腿、帮帮忙、出主意、解难题,有时送个材料、有时找个信息、有时帮忙打打字,有时提壶水、帮个厨什么的,但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灵活勤快的小伙子。于是“贺宝宝”就这样叫开了,时间一长,大家有事无事都喜欢“找贺宝宝”。
成小灵通
贺福宝他们太忙了,除要按时完成县委、县政府及挂联单位安排的常规工作外,还得因地制宜开展一些自选动作和特色项目。
他想起爷爷在他刚刚上坝山那天对他说的话:“扶贫先扶智(志),治穷先治愚。山里人吃亏就在没文化!没文化,政策难懂、道理难明、工作难做。”所以从入驻坝山那天起他就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因为爷爷和父亲一辈子都在坝山传播文化、教书育人。
带着这样的想法,贺福宝积极与有同样想法的村文书胡宗芳反复商量,并动员有演出特长和爱好的傈僳族群众,计划成立“坝山傈僳族文艺演出队”,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破除陈规陋习,和谐邻里关系,丰富文化生活。这一计划得到了村两委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万事开头难,服装、道具、音响样样都得操心,舞台、节目、主题都得把关。他发挥掌握信息多、点子多、知识面广、手脚灵活的特点,对傈僳族歌舞、传统、习惯耳熟能详,很快成了演出队的“大参谋”,阿哥阿姐送了个外号给他叫“小灵通”。
今年8月1日,坝山傈僳族文艺演出队举行首演获得成功。
坝山芬芳
三代接力战贫愚,坝山无语自芬芳。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力度越来越大,县乡党委、政府及市、县挂联单位的帮扶措施到位,坝山这个昔日的穷山旮旯,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车子开出坝山村委会,驾驶员都会问一句:往东走还是往西走?坐车的人都会说:随便!因为从哪个方向走都是水泥路,路程都一样,只是经过的地方不同而已。现在坝山每个村小组都通了硬化公路,所有的农户都用上了山泉水,家家都有照明电,有很大一部分农户还接通了动力电。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都得到了全面改造,低矮漆黑的木椤房变成了白墙碧瓦的砖混房,出门干活有摩托车、三轮车,外出、进城有乡村出租车,有的人家还买了小轿车、皮卡车,通信、电视网络全覆盖,家家都有了手机、电视机,很多人家已是人均一部手机。村里有了卫生室、农民夜校,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村集体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办起了“傈村扶贫爱心超市”,实行“红黑榜”考核管理,村民可凭积分免费兑换所需商品。
与坝山村民谈起建国70年来发生的变化时,他们都很有感触:“变化最大的是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前烧火做饭,烤火过冬,山上树木都砍光了,现在做饭、照明都用电,晚上没事就看电视,围火塘烤火、喝酒的少了,山上渐渐又绿了起来。”
提起今天的坝山,村民们说:“坝山坝山,绿水青山,项目落地,产业上山,花能卖钱,金山银山,记住乡愁,幸福无边。”
今天的坝山儿女,有的外出从政做了厅级干部、有的成了著名律师、有的成了大老板,也有一般的公务员、打工仔、打工妹,但更多的还是对土地不离不弃的村民们,他们感谢党的惠民政策,也忘不了像贺家三代人这样为坝山脱贫致富薪火相传的仁人志士。现在,外出打工的青年回村创业,嫁出去的女儿回来分承包地,外地老板也看准商机进村投资。
遗憾的是,今年1月10日,贺福宝还没能见上爷爷的最后一面,爷爷便与世长辞了,他老人家在病中仍不时问起坝山脱贫的事,当听说即将通过“国检”时,爷爷很高兴。“国检”通过后,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