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壮丽辉煌70载 云州大地谱新篇——云县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时间:2019-10-15

原标题:壮丽辉煌70载云州大地谱新篇——云县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手术中

云县忙怀完小

云县历史悠久,西汉时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三国、两晋时属益州永昌(今保山)郡。南诏时属永昌节度。明宣德四年(1429)五月升大侯御夷州,直隶布政司。明万历26年(1598)废大侯土州设流官,改名云州,属顺宁(今凤庆)府。民国二年(1913年)7月19日改为云县,1950年2月15日成立云县人民政府。1959年1月,云县、凤庆合并称云凤县,同年10月,恢复云县建制。境内考古发掘有距今3000多年的忙怀新石器遗址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鼓、铜矛及青铜器冶炼遗址,连同古代驿站、渡口、古塔、古庙、古树以及奇异的民族习俗等。

云县地处澜沧江西岸,位于临沧东北部,全县辖7镇5乡194个村(社区),国土面积3760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国道214线、云保线、羊耿线在云县境内交汇贯通,属临沧的交通枢纽。县城处于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大水电站的中心腹地,是临沧北往大理、西进保山、东上昆明,南下孟定、南伞口岸乃至缅甸的中心点,享有临沧市“北大门”“窗口”之称。境内建成的大朝山和漫湾两大电站,使云县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主战场。

云县地处亚热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糖、茶、烤烟、澳洲坚果、核桃、咖啡等农产品已成为基地化和规模化种植。建国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以后,云县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社会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城市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民国38年(1949),全县有15所乡(镇)中心小学,99所保国民小学,1所县立初级中学及1所分校。县立初级中学共招生19班,其中南区分校招收2班。1950年2月,云县人民政府设立文教科,接管110所小学和1所初级中学。将云县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云县人民初级中学,云县县立爱华小学更名为天华人民两级小学,各乡(镇)的小学也随之更名为人民小学。1958年,在县城新建起1所完全中学,命名为云县第一中学。同时,将设在涌宝的云县人民初级中学改称为云县第二中学。1965年,云县开办小学达1005校,其中民办766校。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云县还开办过15所农业中学,后陆续停办。1966年以后,陆续增办初级中学6所,将涌宝中学改办为完全中学,到1980年,全县有幼儿园从1所,学前班1班,小学有686校,在校生38668人,入学率77.4%,普通中学8所。全县教职工共有1810人,其中专任教师1602人。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本科32人,专科43人,中专(高中)651人,初师(初中)478人,小学398人。

1980年以后,云县教育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至2005年,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幼儿园从1所发展到14所,学前班从1班发展到181班,收托幼儿从276人增加到5407人;小学集中办学,有校点582所,在校生37185人,入学率增至99.06%;普通中学从8校增加到16校,在校生由6378人增加到20475人。云县职业高级中学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办学,在校学生1138人。党校、行政学校、函大、电大、成人技校、农机技校等也在逐步发展。教师队伍壮大提高。全县教职工,由1810人发展到3970人,

2018至2019学年,辖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7所,其中幼儿园173所(民办7所),小学173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一贯学校4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小学教学点9个。全县有在校学生64468人(学前幼儿9291人其中民办园1989人、小学生33813人、初中生15904人、普通高中生4495人、职业高中学生616人、特殊学校不含普通学校随班学生349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286人。

1950年代作为校舍的会馆、祠堂、庙宇等已经不复存在了。1960至1970年代兴建的泥木结构和土木结构校舍,大多数已被砖混结构和钢混结构校舍所代替。全县校舍总面积:上世纪50年代初1.5万平方米,上世纪70年代末10万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末达到34.8万平方米,2005年达到37.2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方面:上世纪50年代初,桌凳奇缺,其他设备只有少量的地球仪、挂图、脚踏风琴等简易教具和少量的图书;上世纪80年代末,桌凳基本满足,除了必备有教具外,许多学校添置了实验器材和电化教学仪器;2005年全县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率达54.5%,中学教学仪器配备率达89.5%。全县学校有图书799550册,生均12.5册。目前,全县各类学校教职工4204人,专任教师3993人。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1950年2月中旬,云县人民政府接管云县卫生院,先后设立防疫委员会和卫生科。1956年,全县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4个,病床40张,医务人员56人。有集体联合诊所5个,医务人员21人。1966年,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12个,设病床160张,医务人员98人;集体联合诊所8个,医务人员65人;公社民办保健室4个,医务人员21人,初步形成了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卫生体系。

1978年,全县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16个,病床250张,房屋面积2万平方米,医务人员248人。有合作医疗站138个,医疗室91个。有乡村医生265名,生产队卫生员、接生员504人,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1986年疟疾发病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县标准。1990年以后,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行业管理,在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岗位职责基础上,对全县卫生工作实行“三个管理、十项考核”为内容的目标管理,促进了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2000年,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19个,业务用房20728平方米,病床427张,卫生技术人员489人。县人民医院配有CT、蛋白电泳诊断仪、自动生化分析仪、体外震波碎石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能开展颅脑探查、肺纤维板剥离、肝叶切除,肝内胆管取石等疑难手术和脑血管、心血管病的治疗。乡镇卫生院配有B超、心电图、显微镜、手术床等医疗设备,能开展剖宫产、阑尾切除、外伤缝合等手术和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县防疫站配有冰箱、冰柜、X光机、显微镜等设备。县妇幼保健院配有B超、心电图机、产床、波姆光疗仪、新生儿抢救台等医疗设备,村卫生室配有听诊器、血压表、产包、冷藏包等10余种常用设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已经成为全县的卫生技术指导中心。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已经形成,防病治病能力不断提高。全年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到106.76/10万,儿童四苗接种覆盖率为88.78%,新法接生率为47.47%。

优化整合云县医院与县中医医院医疗资源,使县中医医院的中医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特色更加鲜明,县级医院呈现出中西合璧共同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为平台,不断提升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本需求,深化改革,放开市场,改善结构,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制定了《云县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实施意见》努力打造“大美云县、养生福地、养老天堂”的健康生活品牌。

特别是2019年在医共体框架下,在全市率先启动总额控制、打包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撬动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全面推进。目前,改革工作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形成框架转向制度建设、由单向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23个(含民营医院6个),村卫生室194个,村医515名,机关、厂矿、学校医务室及个体诊所37个。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编制886名,在编职工738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75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3.4人。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848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3.99张。

水利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云县水利设施基础仍十分薄弱,没有大的蓄水、提水、水电、防洪、饮水工程,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落后状况。全县仅有大小沟渠6909条,灌溉农田28065亩。

1979至1990年,在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云县的水利建设侧重于搞好在建工程扫尾和已建成工程完善配套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在14个乡镇建立了水利水电管理站,水利工程除晓街乡人饮工程、县城供水工程、歇凉山大沟、烂泥塘大沟等少量工程外,没有再上新的较大工程,云县的水利建设从重建轻管逐步走上了既重视建设,又注重管理、注重效益的正确轨道。

1991至2002年,云县水利建设进入了快速健康的全面发展阶段。蓄水工程建设,除对全县9个小(一)型、4个小(二)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完善配套处理外,建成了云县第一个中型水库正觉庵水库,第二个中型水库刘家箐水库也在建设中。完成了南河、北河治理开发第一、二期工程。利用世行贷款及国家补助、群众自筹等方式建设了县城供水及一批乡镇供水、村社农户供水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县水利投入超过30.8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27件,投资总额8068.78万元,解决了14.45万人饮水安全,建成水窖7439口,解决和改善农村饮水0.73万人。通过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民生水利进一步得到夯实,随着脱贫攻坚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卫生有了质的提升,绝大部分村民均告别了挑水喝的历史。

“十三五”期间云县水利建设匡算总投资规模为70.15亿元。将着力解决防洪、除涝、供水、生态环境等事关云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用水保障等问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得益受惠,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云县广大人民群众,建成完善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服务现代化农业的农田水利保障体系、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管理服务和水利保障体系等6大体系。确立用水总量控制、节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努力实现水资源科学持续利用,为加快全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布局,以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引调水连通工程为补充的供水水源工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需求项目规划安排、重点推进前期工作建设。

截至2019年9月,全县累计建成中小型水库41座(不含水电站),总库容5789.8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0.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9.9258万亩,有效灌溉保证率达到44.09%,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489千公顷,建成农村自来水工程1727件,覆盖农村受益人口39.54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自来水普及率达80.91%,千吨万人规模以上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95%,小型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90%、水质达标率72.54%。全县所有自然村实现自来水全覆盖,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全县共建成堤防总长度达50.47公里,新增河堤25公里,全县河堤保护人口达11万人,保护耕地2.13万亩。建成小水电站32座,装机24.9545万千瓦。在建小水电站有3座,装机5.65万千瓦。

城乡交通大提速

新中国成立之前,云县虽然民国时期根据战争需要,多次组织兴修铁路和公路,但均以战争局势的逆转无果而终,商旅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和竹筏摆渡,在崎岖不平的驿道上,县城到昆明需要18天行程。云县公路建设的序幕,开启于解放后国家兴修南(涧)大(孟定大水井)公路(原国道214线),于1954年5月通车至草皮街,1956年开始修建云(县)保(山)公路,翌年建成与南大公路在草皮街连接。1958年开始,在“全民大办公路”的号召下,云县人民自力更生,千军万马齐上阵,建设场面轰轰烈烈,在无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全凭手工劳作,仅用了两年时间,修建了云县至茂兰、大黄桥至晓街、晓街至大寨梨园和大过口至涌宝等4条、共计102.5公里的公路。七十年代开始,新一轮的公路建设高潮再次掀起,先后建成了涌宝至分水岭、岔河街至栗树、虎过垭口至后箐、大寨至大朝山等公路,于197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体验到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优势作用的云县人民,开始大干乡村公路建设,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助推下,于1999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为广大人民群众出门就能乘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又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通乡镇公路路面硬化,改变了晴天灰尘、雨天泥泞、行路难的局面,有效缩短了云县与外界、乡镇与县城、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距离。特别是2008年2月,祥(云)临(沧)二级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云县到省会昆明行车时间从12个小时减少到6个小时,到临沧从3个小时减少到1个小时。

云县水路运输主要是在流经境内的澜沧江上进行渡口渡运,以木板制人工动力船和竹筏为工具,最多时登记管理达19个渡口。由于澜沧江流经云县境内地段山高坡陡,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加之木制的船舶和竹制的竹筏承受水侵日晒的时间较短,容易老化破损,水路运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1993年6月漫湾电站和2001年12月大朝山电站下闸蓄水发电,澜沧江云县段全部水域成为了库区,形成了平均宽度50米的“百里长湖”,舒缓平静的水面,促使了水上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豪华商务旅游船、铁制机动货船和客船取代了木板制船和竹筏。同时,两大库区中咀子山、大转湾和大朝山3个码头和11停靠点相继建成,云县水上运输是6个乡镇,近10万人民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同时,为云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14年以来,云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于2016年底,全面实现了“县城、乡(镇)到行政村通硬化道路,且危险路段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借助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国开行贷款项目,完成了184个村民小组1080公里的村道硬化建设,全县村民小组道路硬化率达39.4%。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通乡镇公路硬化”。

截至目前,全县通公路总里程9213.6公里,其中:国道、省道、专用公路329.3公里,县道475公里,乡道1555公里,村道及其生产生活等机耕道路6854.3公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县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云县道路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和大朝山电站对外公路为骨架,电站库区水运为依托,水陆并举、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格局。

如今,云县这块热土上,县城处处呈现出了花团锦簇的花园式的小区、宽阔的城市广场、现代化工厂、车水马龙的商业街。乡村又不时展现出幢幢错落有致的“小洋楼”,网络般的硬板路通进了村、组、户。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古老的云州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向着小康路上阔步迈进。

  • 上一篇:临沧市纪委监委主题教育集中学习读书班开班
  • 下一篇:圈内乡提升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