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保山市吹响决战脱贫攻坚冲锋号

时间:2019-10-19

原标题:聚焦短板尽锐出战——保山市吹响决战脱贫攻坚冲锋号

“对标杆找差距,奋力冲刺全年目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铆足干劲,真抓实干,如期完成4.1万贫困人口脱贫、135个贫困村出列,隆阳区、施甸县脱贫摘帽。”眼下,正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保山市把脱贫摘帽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一切工作围绕脱贫摘帽、一切工作服从脱贫摘帽、一切成效看脱贫摘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全市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善作善成,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冲刺脱贫摘帽。

压实责任打好脱贫“组合拳”

深秋,走进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布朗族群众住上了新房,建起了美丽新家园。

这是保山市聚焦短板弱项,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一个缩影。

保山市共有建档立卡人口94079户38954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1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81个)。2013年以来,保山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做到把产业扶贫做成产业发展、把易地扶贫做成美丽村庄、把生态补偿做成绿水青山、把教育扶贫做成育人成才、把社会兜底做成光彩事业。据统计,6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2亿元,昌宁县、龙陵县脱贫摘帽,21个贫困乡镇脱贫退出,27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7.9万户33.4万人脱贫,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5.56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67%。

今年以来,保山市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基础,紧盯问题整改清零、短板补齐达标,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今年来,我们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8次,阶段性工作重点会议7次,研究部署、暗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30余次,遍访33个贫困乡。”保山市扶贫办主任陈瑜介绍,保山市制定出台了《保山市2019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保山市2019年度行业部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分解实施方案》,细化明确市直38个主责部门、5个县(市、区)和3个园区脱贫责任,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排出时间表、实行倒计时,确保一项一项抓落实。把“2019年实现隆阳区、施甸县脱贫摘帽,135个贫困村退出、4.1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对标短板和弱项,把住房、饮水、医疗、教育等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市直37个脱贫攻坚主责部门,强化横向资源调度和统筹协调,织密了横向、纵向脱贫攻坚责任网。

此外,各级各部门从严对待问题整改,把问题根源剖析清,把整改措施制定硬,抓紧抓实问题整改,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咬定脱贫目标,强化责任倒逼,坚持问题导向,务求全面过硬,迅速掀起脱贫摘帽高潮,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打好最后一套组合拳,一举夺取“户脱贫、村出列、县(区)摘帽”的胜利。

  强化保障摸清实情再发力

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轮训、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培训等方式,保山市把市、县、乡、村各级党员干部思想统一起来,全面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构建分块包干、定岗定责的责任体系,坚决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同责的工作责任制。

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聚焦巡视和考核反馈问题整改,聚焦摘帽县巩固提升和非贫困县整体脱贫,接连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各行业部门主动作为、尽锐出战,选派1512名优秀干部奔赴一线致力攻坚。

今年5月,针对隆阳区、施甸县脱贫摘帽重点、难点,存在的短板多、资金不足等问题,保山市筹措资金7.45亿元,为两县(区)摘帽补短板、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提供资金保障。向两县(区)增派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50名,强化人力支持,将市财政、发改、水务等9个市直单位增挂到两县(区)9个深度贫困村,集中力量解决深度贫困问题。

“我们派出2个工作组,并从市级主责部门、龙陵、昌宁脱贫摘帽县抽调业务能力强、脱贫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86名,到隆阳区、施甸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陈瑜表示,这些工作人员逐乡、逐村帮助找问题、查短板、理思路、促攻坚,共核查33个乡镇(街道)、412个村(社区)、普查399个村民小组,走访34508户,发现并交办问题972项。目前,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已基本销号清零。

在资金保障上,保山市建立了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市本级财政按每年增长20%的幅度投入扶贫资金,2019年市本级筹集脱贫攻坚资金共计9829万元,比2018年市本级投入增加1353万元,增长13.77%。

今年以来,保山市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380起71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3人、问责或组织处理662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34批148人。

易地搬迁搬出美好新生活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保山市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为目标,科学选址,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市纳入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的72169人(不含随迁户),按照“交钥匙”视为入住的标准,入住率100%,按照实际在新居内生产生活标准,搬迁入住70320人,入住率为97.44%;拆除旧房11194户,拆旧率78.46%;复垦复绿6591户,复垦复绿率46.2%。

近年来,为让搬迁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保山市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还积极引导搬迁户外出务工就业。目前,全市整合投入产业资金6.61亿元,建立健全了83330户贫困户与5343家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率达到97.17%,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扶持;提高就业扶贫组织化水平,开展就业培训12.17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4.67万人,开发乡村服务公益性岗位7799个,建成扶贫工厂(车间)23个,吸纳1905名劳动力就业,实现有劳动力的都接受就业培训,有条件输出的实现转移。

一个由10栋高楼组成的施甸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区,“扶贫车间”直接开进了小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进城后,下楼就能进厂上班,收入有了保障,真正实现了“搬得来、住得稳、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46岁的段开军家住施甸县老麦乡清河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月,段开军一家4口搬到了安置区生活。如今,他的妻子在扶贫车间上班,每月大约有2000元收入,他自己则利用此前打工时学到的手艺,外出帮小区住户清洗、修理抽油烟机、洗衣机。

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保山市聚焦“50项工作目标”,坚持进度和质量并重,坚持住房和设施配套,全面摸清集中安置点配套教育、医疗、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情况,根据集中安置点搬迁人口规模,结合安置点周边已有设施服务半径、服务供给能力等现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通过现有设施综合利用、改扩建提升、新建扩容等方式,加快补齐短板,确保搬迁群众能够享有与迁入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目前,保山市7万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住进了新房,2万户农危改房已竣工。

产业发展脱贫步伐再提速

保山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治本之策,着力发展乡镇产业典型,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新路子,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增强造血能力,助力贫困户彻底“拔穷根”。

走进龙陵县勐糯镇万亩褚橙基地示范园,青色柑橘果实挂满枝头。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今年褚橙预计能挂果8000吨,可实现产值3800万元。

勐糯镇小半斤坝22户村民都是从龙陵县高寒山区迁入的移民。“褚橙”基地落地,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路径,全寨流转土地116亩,培植起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民小组长黄忠华表示,村民到“褚橙”基地务工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开阔了视野。村民们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房前屋后荒山闲地上发展热带水果种植,培植绿色经济,成立了石斛专业合作社和热带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共谋致富路。目前,全寨石斛种植面积70余亩、热带水果110多亩,产业效益明显。“经过创业,大家都过上了居有房、食有粮、有钱花的幸福生活。”黄忠华说。

今年来,保山市扎实开展“十大行动”,强化规模农业、“四小”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建好“六能六不能”就业链条,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据统计,保山市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1亿元,占年度涉农整合资金的34.18%,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率达到97.17%。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7.13万人次(技能培训1.15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36万人,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573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5730人,认定就业扶贫车间23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390人。

如今,保山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正全力以赴补齐脱贫短板,按时按质如期兑现脱贫退出“军令状”。(记者杨艳鹏)

  • 上一篇:“辉煌70年”云南成就展保山专场在昆举行
  • 下一篇:隆阳区打造区域烟叶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