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理双廊:千年古镇的美丽蝶变
洱海东岸,刚经历了一场釜底抽薪式变革的千年古镇双廊依山傍水静卧于此。在群山叠翠与湖光水色交相映衬下,古色古香的艺术气息、整洁有序的靓丽容颜,深深陶醉了每一位游人。
以洱海保护为“根”
筑牢绿色生态防线
双廊镇位于大理市的东北端、洱海的东北岸,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为“苍海风光第一镇”。近年来,由于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管理与环保工作滞后,当地一些餐饮、客栈经营户私搭乱建、随意向洱海排污的现象一度愈演愈烈,成为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为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还给双廊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大理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全部关停双廊镇628家餐厅、客栈,高品质打造双廊艺术小镇,奋力谱写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关停餐厅、客栈,并非停滞不前。在此期间,双廊镇以洱海保护为“根”,筑牢绿色生态防线,坚持系统思维,以截污治污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户收集、网输送、厂处理、塘净化”的截污治污体系,抓实截污治污全过程、全环节、全链条,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入网、全处理,打造“厂网一体化”运行。深化市场化保洁机制,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实现生活垃圾时产时清,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重拳整治流域“两违”现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巡查监管格局,先后查处违规建设行为875起、拆除违章建筑52174平方米,全镇建设秩序实现由“乱”到“治”。抓实餐饮、客栈服务业整治,构建“经营户自查自管、镇村网格化巡管、部门常态化监管”的齐抓共管格局,严守“三大底线”和“六大标准”,实现对餐饮、客栈经营户全覆盖的精细化管理。打好洱海水生态修复“组合拳”,完成59户“三线”划定生态搬迁任务,筑牢洱海湖滨生态屏障。压实河长制,实现日常巡查、问题督办、责任落实的常态化,确保岸清水洁。坚定不移推进“三禁四推”,实现面源污染减量。
与此同时,创新推行“党建+洱海保护”和“党建+艺术小镇”双推进模式,全镇党员干部顶在前面、干在难处,引领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和艺术小镇建设。充分发挥餐饮、客栈协会行业自律和引领作用,压实经营户、动员农户落实“门前四包+N”责任,推动各方从洱海保护的思想自觉向行动自觉转变。锲而不舍推进“三清洁”集中整治常态化,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浓厚氛围。
如今,“重新开张”的双廊整体风貌变好了,污水收集管网建起来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更加整洁优美了,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又恢复了游人如织的景象。
以特色小镇为“魂”
引领加速转型升级
日前,省人民政府命名了21个“云南省特色小镇”,双廊艺术小镇位列其中。
为确保艺术小镇巩固提升工作取得实效,双廊镇在传统风貌保护和传承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点、线、面、体”立体式环境风貌整治格局,提升“气质”和“颜值”。着力打造重要景观节点,实施北入口牌坊、北游客服务中心、高品质花园式观景平台等建设项目,提升双廊“门面”,推动人居环境和旅游品质提质升级。紧紧围绕双廊民族文化街和国道G348线这两条主线,实施路面恢复提升和景观绿化工程,实现整体风貌提升。按照“一藏、二挡、三绿、四美、五拆”的原则,持续推进屋顶风貌整治,提升双廊“脸面”。完成490户经营户风貌整改提升,拆除临时构筑物9138平方米,整改全坡瓦屋面1753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31543平方米,打造风貌整治示范户,实现环境风貌与自然人文统一协调、相得益彰,重现双廊千年古渔村的古朴、质朴和淳朴。实施主街两侧建筑立面改造及墙体绿化工程,并对主街进行踏步整改、路灯亮化、门牌店匾整改,整体风貌立体观瞻效果明显提升。
同时,在现有艺术业态和布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双廊本土民俗、文物等特色文化资源,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开发接地气、形态美、有故事的双廊特色文化产品,打造双廊文艺范,丰富小电影、微视频等宣传载体,拓展延伸文化艺术产业链,打造集艺术家引入、艺术形态展示、艺术产品推介、艺术活动举办等于一体的艺术小镇。做好餐饮、客栈服务业的“加减法”,逐步淘汰低品质餐饮、客栈,鼓励餐饮、客栈融入艺术元素,打造艺术空间和艺术主题餐饮、客栈,推动餐饮、客栈减量提质和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文化创意为依托,初步形成渔船工艺品、农民画、白族刺绣、白族扎染等双廊特色旅游文创产品。盘活古戏台、魁星阁、原双廊完小等文化资源,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实现文化、艺术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通讯员 李锦芳 荣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