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握机遇 献计出力
在连续三届担任政协委员的经历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担任部门领导的政协委员必须善于分析形势,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把握机遇,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献计出力。
1992年,国家正式启动“文化长廊建设”。我觉得这是加速我州文化建设的极好机会,便及时在相关会议上介绍了我的初步想法,还介绍了我草拟的《建设德宏州边境文化长廊的构想》和《建设德宏州边境文化长廊的实施方案》。在取得大家的共识后,便分别呈报文化部、省政府、省文化厅和州委、州政府。也许这是云南省最先出台的方案,立即就得到了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时任文化厅厅长毛治雄专程来德宏视察,与当时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州长杨拾全一起专门听取了我的汇报。
当时提出的方案是,作为州府的芒市,文化工作力求全面体现全州的特色,使之成为向全州和州外乃至国外辐射的综合型的文化类区。瑞丽、畹町作为国家级口岸,应在“开放型”上下功夫,争取拥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配套设施,成为展示德宏民族文化精华的窗户……形成以瑞丽、畹町为龙头,以姐告、章凤、昔马、那邦、铜壁关、支那、苏典、勐弄、芒海及其他边境口岸为通道,以沿边一线乡镇和乡村为媒介,最后进入“内地”的现代化、民族化和社会文化传输带。我们也因此将“边疆文化长廊”的提法,修改为更符合我州实际的“边境文化长廊”。“实施方案”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目标是:从德宏三面与缅甸接壤、少数民族人口多的特点出发,以重点开发口岸的乡镇为基础构成一定密度的文化网络;形成数类各具民族文化特色、充满社会主义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齐全、服务手段较为先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地带,成为对外辐射的窗口。同时,我们还率先提出了“类型文化示范点”的建设,即乡村文化示范点、幼儿文化示范点、老龄文化示范点、民俗文化示范点、民族服饰示范点以及民族节庆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警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公益文化、职工文化等20类共44个示范点。
德宏州的工作得到了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于是随着各级政策资金的不断就位,德宏州的“边境文化长廊”建设立即启动开来。
为配合“边境文化长廊”建设的宣传,我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边境文化》《风采独特的德宏民族文化》和《建设德宏文化强州——做“独有”“特色”“优秀”文章》等三篇文章,对德宏民族文化作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走访,1994年12月初,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正式确定芒海、混板、姐告、章凤、铜壁关、支那等35个边境一线的文化站为重点建设和改造的文化站,每站补助8万元。
1995年4月4日至10日,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率中央、国家有关部委一行,专程到德宏检查指导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的筹备情况。6月2日至7日,省文化厅派出工作组专程到德宏研究确认具体的实施方案。8月9日至15日,时任副省长赵淑敏率省直有关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到德宏检查指导现场会各项筹备工作的就位情况,还两次到德宏检查和指导“长廊”建设。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共计协调了1978万元的资金,投入27项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总建筑面积17327平方米,初步改变了德宏州文化设施破旧、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的状况。
1995年10月20日至26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在芒市隆重举行。闭幕会上,高占祥在致辞中说:“可以说,德宏州边疆文化长廊的建设成就和美好前景,是3年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受到了省文化厅的表扬,州政府给我记了一次三等功。更令人激动的是,高占祥副部长还给我题了“忠诚敬业,德厚添光”八个大字,这一切都让我备受鼓舞。愿德宏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兴旺、更加繁荣。(杨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