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人口密度接近全省的三倍,农民宅基地紧张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江川区因地制宜,实施“节地上楼”,解决农民建房难题。
下高桥小组属于江川区比较小的村子,国土面积仅0.19平方公里,距离江川主城区5公里,总人口157户443人,人均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近几年,前卫镇小街村委会下高桥村支部、九溪镇六十亩村党总支带着这个问题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带着破解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功地探索出“节地上楼”的样本。如今,记者走进下高桥村看到却是:宽敞的水泥路连通每家每户,畅通无阻,小轿车可以开到自家门前。独具特色的民居干净整洁,见缝植绿的空地充满生机,景观式的休闲广场散落在村里的不同部位,成为村民休闲交流的好去处,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充满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节地上楼”中受益的村民农民杨润仙告诉记者,以前她们家既没有地基,又没有房子,长期租房,现在自己有了房子,住着舒适又安心。
几年前,下高桥村的居住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缺乏规划建设管控,村内布局混乱,群众乱占乱围,道路狭窄、坑坑洼洼,连三轮车都难进去,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村民日常生活,村民们都盼望着改变村里的恶劣环境。面对群众的期望,2017年,前卫镇党委、政府按照“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建新村、换新貌、奔小康”的思路,启动下高桥小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下高桥小组拆除危房闲房、低效利用房46宗,临违建筑拆除率达89%,腾出有效空间2862.5平方米,实施道路扩建、排污管道、行道绿化和景观节点建设等工程。腾出土地中建成占地1603.3平方米、6层2幢框架结构安置房,打造“农民上楼”新型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有效化解了群众建房需求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我们在下高桥小组这个地方作为试点,首先拆危房、腾空间,考虑到我们这个地方人多地少,又要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只有建高层,让群众上楼。通过这里来引领示范,我们更多的住房困难农户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小街村委会主任王学跃对记者说。
围绕改变村庄乱象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在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过程中,下高桥村支部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中首先组织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组干部学政策、学法规,之后深入开展走近住房困难户,倾听“上高楼”意愿:走近闲房危房户,倾听拆除重建意愿;走近住房拥挤户,倾听退让街道意愿的“三走近三倾听”教育活动,筑牢群众基础,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带头为拆旧建新腾老房,区、镇人大代表带头拆临拆违,带动群众自愿退让宅基地,用于道路、公共场地等建设。
九溪镇六十亩村民小组也同样面临着人多地少、群众对宅基地需求量大、群众新建住房难的问题。今年六十亩村试点建设的首批10套农民上楼新房已经接近尾声。六十亩村民小组组长张维翔说:“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批过宅基地,对宅基地老百姓相当需求。2016年我们开始审批的时候,涌现了大量的村民来报名,村委会和小组上比较头疼。农民上楼既解决了土地问题,又解决了老百姓一下子拿不出一大笔钱来建房子的问题。”
蒋萍是六十亩村首批上楼的10户农户之一,他们一家三口目前租住别人家,孩子正在九溪中学上初中,新楼房离学校只有10多米远。蒋萍眼看着高楼拔地起,心底的喜悦浮现在笑脸上话语中。她告诉记者从来没有想到会住进属于自己的楼房。
对于农民上楼这个事,六十村的群众从最初的全村人“不接受”到部分村民“接受”,看了首批上楼的新房后,不少村民都去找村组干部,主动要求上楼,让村里再好好规划规划,多建几幢楼房。六十亩村民小组组长张维翔当前我们会抓紧完善房屋的建设,抓紧验收房子,让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住进新房。下一步,针对群众“上楼”的意愿很高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结合实际,认真规划,再做二栋,二栋不够做三栋,尽量满足群众需求。
云南网通讯员 吉桂琼 记者 贾云巍 党晓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