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照亮文化传承之路——访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研究员李克忠
哀牢茫茫,红河滔滔,哈尼梯田四季如画、景象万千。上世纪90年代,哈尼梯田“养在深闺人未识”。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哈尼梯田守望千年的农耕文明在世人面前惊艳亮相。
回顾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艰辛历程,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遗忘他叫李克忠,绿春县哈尼族,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资深研究员。
1995年,李克忠和哈尼族专家受丽江大研古镇申遗成功的启发,萌生了将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想。李克忠说,作为一名红河人和一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他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宣传哈尼人敬畏自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梯田精神。1998年始,李克忠参与执笔撰写了《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实施方案》,拉开了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序幕。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是我这一生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李克忠说,怀揣着和父辈们在哈尼梯田上耕作时的心态——田,总要有人耕;文化,总要有人传承。
让知识成为力量
今年56岁的李克忠,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已工作近30年,他和他的同事一次次将珍贵的古籍从消亡的边缘拯救回来,让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重获新生。
李克忠在与记者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依靠学习他才能走出大山,依靠学习他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年少时,在每一次升学与就业的岔路口,我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学习。”李克忠回忆,他之所以选择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正是因为旁听了一场林超民教授的博士毕业答辩。“当时,林教授希望大家积极加入到研究民族文化的队伍中来,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场精彩的答辩让李克忠听得心潮澎湃,“我是少数民族,学习的是历史专业,我希望自己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重任,有了坚定的理想之后,我便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努力,加入到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队伍中来。”
“读书能为您带来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克忠说:“知识就是力量。因为读书,我结识了很多如林超民教授一样优秀的专家;因为读书,我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思维,改变了命运。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都沉淀在古籍里,我们要想把先人创造的文化精髓吸收进来、传承下去,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读书。”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李克忠办公室的书柜里堆满了一套套近年来他收集、研究、整理、出版的书籍。“《云南民族古籍丛书》是我们长期、定期出版的,目前已经出版了100多套。”李克忠说,这一本本书籍都是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文化瑰宝。值得李克忠更加自豪的是另外一套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他说,这套书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编目工作最先开展的是纳西族、白族、哈尼族,都是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云南的民族古籍编目工作是向全国推广的范本。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是门苦学问,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在李克忠的介绍中,记者详细了解到了古籍保护工作这项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古籍工作的第一步是搜集,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很多古籍资料的收藏者大多数居住在偏僻的乡村。当从朋友、同行处知道古籍的消息之后,李克忠和他的同事就不得不跋山涉水,远赴当地进行古籍搜集。
“进入古籍整理阶段,就需要对古籍资料进行仔细甄别、选择,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通过影印、扫描等技术对古籍资料进行抢救、整理和保存。”李克忠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意义非凡。当他看到民族文化抢救的成果,让全世界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便是他心中古籍工作最大的“惠民”。
“通过繁杂而精细的工作,珍贵的古籍在岁月长河中得以更好地存续,让后人得以交流互鉴,古籍里的文字才能被重新激活,赋予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谈到要让古籍真正“活”起来,李克忠说,在保护的同时,传承也很重要。多年来,李克忠和他的同事经常到已建有古籍机构的相关州市进行指导工作,每年他们都会聚集同一民族的不同年龄、区域,且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所掌握或感兴趣的人进行集中培训,分享所思所得,共同学习进步。“此前在红河州举办的哈尼族文化传承人培训班,就取得了良好效果。”李克忠说。
采访最后,李克忠表达了对家乡红河州深深的爱:“感恩滋养我的红河绿水青山,希望像我一样的红河儿女,把生命投放到红河大地之上,把感情投入到红河山乡之中,让红河更加绚丽壮美、繁荣昌盛。”(记者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