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既授人以鱼 又授人以渔

时间:2019-11-06

原标题: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2019年5月,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鲢鱼村扶贫工作队被昭通市、绥江县表彰为脱贫攻坚“乌蒙青年组织先锋”,女队员李竺晋被表彰为绥江县脱贫攻坚“乌蒙青年扶志先锋”。这凝聚着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村扶贫以来的许多奉献和牺牲。

出门两双鞋,养猪种菜不赚钱;中老年人家中歇,手中没有发展钱;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白色垃圾满山飘。家住山坡坡,房子像鸡窝。女儿外嫁多,留守儿童多,老人生病多,单亲家庭多,光棍老汉多……这是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过去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

如今,走进鲢鱼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组组通公路……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笑容。2018年,鲢鱼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2017年3月,伴随着新一轮驻村扶贫队员的轮换调整,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又选派了一批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年轻干部到绥江县新滩镇银厂村和鲢鱼村开展驻村扶贫,由于工作需要,当年10月又将已驻银厂村的两名队员调整到鲢鱼村。2018年,鲢鱼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有7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平均年龄39.5岁,其中有7名党员。他们分别是张明学、郭嘉兴、范军、秦善斌、钟铧、杨云涛、陈斌和女队员李竺晋,由张明学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有的从2017年3月开始驻村、有的从2018年2月开始驻村。他们分别来自省搬迁安置办公室不同的8个处(室),从事不同的工作。来到鲢鱼村后,在张明学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安心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确保全县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尤其是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底,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深深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形势逼人、时间催人、任务赶人、责任压人,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迎难而上,全力帮扶。

鲢鱼村地处高二半山区,全村有农户663户2769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1019人,其中省搬迁安置办公室挂钩帮扶115户490人。两年多来,通过鲢鱼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扎实帮扶,到2018年底,共脱贫243户1007人,未脱贫3户12人,贫困发生率由49.78%降至0.4%,2018年与全县同步实现了脱贫摘帽。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2780元,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7280元。

两年多来,鲢鱼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把帮助贫困户脱贫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村级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帮助群众增加经济收入作为第一任务,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强化党支部建设。全村设有5个党支部,有党员97名。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2018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以“基层党建巩固年”为抓手,以提升村党总支部战斗力为中心,重点建强建优片区党支部,着力提升各片区党支部组织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张明学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他狠抓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落实“五个基本”要求,即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基本保障、基本活动,强化片区党支部书记管理水平和党员的党性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开展党员“主题党日”活动,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作,确定每月5日为党员活动“主题日”,清扫各党支部区域的环境卫生,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积极参加活动。目前全村群众已形成了清扫村内环境卫生的习惯,并由原来每月5日改为每月10、20、30日为全面整治环境卫生日,每半年由村党总支部组织对全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颁发流动红旗,鼓励大家争当“卫生整洁小组”和“卫生家庭示范户”,全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用“仪式感”唤醒“使命感”,强力推进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工作队利用开办农民夜校、每月召开一次村民小组圆桌会议、院坝会和脱贫攻坚“321”专项行动推进会等,共召开了200多场次各类会议,采取驻村干部讲解脱贫攻坚政策,村、组干部讲述村组扶贫变化和成效,村民讲述扶贫成效和脱贫感受等方式,用身边事例教育身边群众,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现场为脱贫户颁发“脱贫光荣证”。组织群众唱红歌,激发群众“知党恩、感党情、跟党走”的感激之情,营造脱贫攻坚氛围。今年1月,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罗可英颁发“脱贫光荣证”时,她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厚谊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工作队。”

抓建设,夯基础。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支持项目建设,及时推进帮扶项目实施和补短板项目的落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8组黄家冈公路硬化0.6公里,6组进村公路硬化2公里,绥水二级公路与金江小学进校公路硬化0.25公里,修复硬化进村道路0.4公里,修建村内水泥硬化路26.8公里,形成两纵三横的便捷、快速、安全的村内交通网,在全县率先实现全村组组通硬化路,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修建户间道路43.29万平方米,实现户户通。完成17组活动广场200平方米,完成村内道路危险地段967米防护墙和9143米防撞墩,安装危险道路反光镜60个和危险道路标识标牌90块;安装了鲢鱼村法治文化广场电子显示屏,提高法治宣传能力,为打造平安鲢鱼奠定基础。建成了大沙片区活动室和12组活动广场,完成3户房屋修缮亮化,协助修建蓄水池13口,解决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用水难题。推进村内环境整治,配合完成危旧房屋拆除92户10571.39平方米,复垦土地9297.24平方米,推进危房重建4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饭桌12张、椅子48把、碗柜28个、衣柜45个、床16张,硬化院坝14户560平方米,新建了105户农户的冲水厕所和5户农户的厨房,购买发放电视机11台。

抓扶智,助脱贫。扶贫先扶智,就要从小从早从教育抓起,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打牢脱贫根基。全村现有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420名,无一人因家庭贫困和其他原因失学、辍学。驻村扶贫工作队每年从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小学生购买学习用具,主动与县教育体育部门沟通,将官田幼儿园列入编制体制内,提升教学质量。深入校园给全校学生讲解了争做“好孩子、好学生、做好人”教育,鼓励孩子为长年外出务工的爹妈点赞,为含辛茹苦、长年在家守护他们的爷爷奶奶说一声“我爱你们,你们辛苦了”,让孩子珍惜当下,懂得感恩。同时,还为74名初高中以上的贫困学生申请教育扶贫基金7.4万元。

抓产业,助增收。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基本保证。结合鲢鱼村发展现状,驻村扶贫工作队以长抓“半边红”李子产业发展为主、短抓劳务输出为辅的发展思路,实施李子产业提质增效。协调资金新建3条共4.2公里的产业路,解决运输难题;协调资金40万元购买肥料2778袋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进李子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李子品质、树立品牌、培育品种着手,打造绿色环保有机食品,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已种植半边红李子5800亩,已挂果5100亩,2018年新种植200亩,人均达到2.03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鲢鱼村“半边红”李子销售总额达1986万元。养鸡场、林下种植蔬菜等产业也初步形成规模,增收渠道多样化,效果明显。为63户申请产业贷款191万元,入股企业分红17户,46户贷款自行发展产业;动员2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政府补助股本金76万元,加入鲢鱼村生猪代养场,每年按照收益的8%返给群众,分3年将本金全额退还群众,助推产业发展。探索发展林下种植产业,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去年已带动111户群众发展林下大头菜种植180亩,增加农民收入13万元。产业培植既鼓励了群众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因照顾老人和小孩上学而无法外出务工且影响家庭收入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过去人歇地荒、聚众赌博和家庭矛盾激化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鲢鱼村高质量脱贫提供了保障。

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增强群众就业技能,扩大外出就业人数,助力脱贫致富。截至2019年7月15日,协调县、镇举办家政、钢筋混凝土、厨师、钳工和电焊工等技能培训班9期170人次,举办“半边红”李子技术培训班4期321人次,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目前就业人数达到了722人,务工收入达1805万元。

省搬迁安置办公室自2015年帮扶鲢鱼村以来,共投入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项目46个,整合各级各类资金6000多万元,有效帮助群众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发展难、居住环境差等困难和问题。

坚守是完成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鲢鱼村8名工作队员为了全村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强忍心痛之苦,始终坚守脱贫攻坚岗位,让昔日贫穷的鲢鱼村脱胎换骨,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记者 王明贵)

  • 上一篇:电视剧《万物生》火热拍摄 昭通市区领导探班剧组
  • 下一篇:昭通抓紧建设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