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宾川“四重奏”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尼萨,在傈僳语中是“幸福”之意。在宾川县城西北面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新村就叫“尼萨村”。
2018年以前,尼萨村的村民还分散地生活在金沙江、鱼泡江沿岸的高寒山区,行路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在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宾川县坚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五难”问题。2018年春节前夕,来自高寒山区的98户358名傈僳族和彝族贫困群众搬进尼萨村,开启了幸福生活。如今的尼萨村,村庄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民族特色凸显,实现了户户住“洋楼”、家家有产业、人人能发展。谈起现在的生活,傈僳族群众李开兰笑逐颜开:“现在比以前好多了,真的是相当好在!”
近年来,宾川县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奏好宣传教育、产业发展、精准脱贫、示范管理“四部曲”,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奏好宣传教育曲,汇聚民族团结正能量。扎实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日”活动,不断汇聚民族团结正能量。
奏好产业发展曲,奠定增收致富硬基础。把改善基础设施和培育壮大产业作为民族地区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2013年以来共协调争取民族资金3000万元,实施了第一轮和第二轮“十百千万工程”,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两个、示范社区两个、示范村8个、民族特色村6个,充分发挥民族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多渠道整合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工程等各类资金8亿元投入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助推民族群众走上致富路,培植壮大了以葡萄和柑橘为重点的优质水果、烤烟、核桃、畜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筑牢了产业支撑。
奏好精准脱贫曲,实现携手共进不掉队。大力实施“直过民族”精准扶贫托底工程,将释放政策动力和激发内生潜力有机结合,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行业部门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公益岗位托底、筹措救助基金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筹措近两千万元资金在4个“直过民族”聚居的村委会实施了安居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类项目;整合500万元资金设立“直过民族”救助基金。
奏好示范管理曲,开创团结和顺新局面。宾川县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服务管理方式,积极开展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亲情式”服务,在大理州首家推行民族成分变更审核代办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对全县依法登记的29个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确保场所安全、人员安全、活动安全。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建成省级“和谐寺观教堂”两个、州级“和谐寺观教堂”9个。今年,率先在大理州完成宗教活动场所四至范围界定和永久界桩埋设,扎实推进宗教活动场所不动产登记,构建起了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宾川模式”。(特约记者 安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