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发展乡村旅游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普者黑彝族语为:“鱼虾多的地方”,是滇东南翡翠般的一块高原湖泊。“想捧水洗脸都不忍弄脏了湖水,于是坐在湖边看水洗尘。”著名作家蒋子龙用这样优美的语言描写普者黑湖。
在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天是蓝的;在荷的天地,荷的世界的普者黑湖旁,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仙人洞村。
普者黑景区没开发前,仙人洞村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年人均有粮180公斤。
木头搭的小桥,泥泞的小路,低矮老旧的土房,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村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有出头之时。特别是雨季到来,普者黑湖水上涨,水漫过田地,庄稼被淹没无收成,村民生活困难,整个村子非常贫穷。
普者黑景区开发后,仙人洞村依托三面环湖、四十里水路绕村、万亩荷花簇拥的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仙人洞村
2012年,“走马上任”的仙人洞村村民范成元,是村里曾见过“世面”的村小组长。坐在自家客栈里,每当和外来客人聊起村子的变化,回忆起当初村子的贫穷落后面貌,他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村子以前就是靠种田、捕鱼为生,村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可每年粮食还是不够吃。到五荒六月,就要拿着口袋去找亲朋好友借粮……”
曾经,仙人洞村村民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他们拿起口袋,厚着脸皮,到外村去借粮维持生计,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口袋村”。
普者黑景区开发后,仙人洞村依托三面环湖、四十里水路绕村、万亩荷花簇拥的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一年200万元的收入不算最多的,村里有几户每年收入都有400多万元”范成元说。目前,全村经济总收入4000余万元,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余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如今,仙人洞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甩掉了贫困“口袋”,思想变了、路子对了、钱袋鼓了。仙人洞村的美丽嬗变与普者黑景区开发和村民们的穷则思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思路一变天地宽。普者黑景区的开发为仙人洞村发展带来了机遇,勤劳的彝族撒尼人觉得不能守着秀山丽水的“金饭碗”,过着背口袋借粮的穷日子,决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怎样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一穷二白、没有基础的村子来说,面临着万事开头难的严峻问题。仙人洞村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并组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北京、大理、丽江等地考察,让村民走出深山开眼界,向省内外做得好的地方“取经”,借鉴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
通过考察学习,村民们不仅看到了差距,而且看准了机遇,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先富脑袋才能富钱袋”的意识逐渐形成,大家对发展乡村旅游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有了行动,卯足劲头抢抓机遇,热火朝天大搞发展。
吃旅游饭走致富路,只要找对方向就能走对路子。仙人洞村立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资源禀赋,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绝大多数村民利用庭院、池塘等资源,兴办农家乐、客栈、乡村酒店、民宿……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靠捕鱼、播种为生的彝族撒尼人,做起了旅游生意,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兴起,拉动了农业、加工服务、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创业机会,真正帮助当地群众就地创业增收脱贫。现在,仙人洞村家家户户都做起了旅游生意,全村从20年前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增长到了4万余元。
农家乐
早晨,沐浴着清新的晨光,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来到普者黑湖畔,站在宁静的湖边,闻着荷花的芳香。眼前,仙人洞村一幢幢美丽的民宿客栈倒映在湖面上。
如何让村子面貌一新、美丽漂亮,村民们痛定思痛。面对各家各户投入心血和巨资“乱建”的房屋,全村群众一致下定决心:拆除重建,推倒重来。
在村子无序乱占乱建现象中,仙人洞村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支委会、党员会和村组干部会研究和宣传动员,采取“党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特色、一户一设计”的方式进行。针对部分群众犹豫不决、心存质疑的情况,党支部划片包干,党员逐家挨户讲解政策,对改造意义、补助标准等细节反复宣讲,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2014年,丘北县对仙人洞村美丽乡村进行规划建设,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乡村旅游景点。按照“一户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建设规划,最大限度保留乡土气息,并根据各家各户宅基地面积和景观来设计建造,体现出彝族撒尼人的民族文化元素。目前,全村100余户民居推倒重建,大刀阔斧改造民居,打造旅游精品客栈,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经过改造,一座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吃住一体的彝族撒尼人风格村落呈现在游客面前。现在整个村子,黄墙土瓦的撒尼人民居错落有致。
走进美丽的仙人洞村,整村已脱胎换骨,斜瓦屋面、红墙土瓦、雕梁画栋的彝族撒尼人民居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通过探索“互联网+”模式,引进电子商务,组织75户已改造的客栈链接到“去哪儿旅行”“携程”“艺龙网”等大型旅游网站,宣传推广村子的民居民宿,客房入住率比以前翻番。每年暑期,普者黑迎来游客旺季,仙人洞村民宿客栈更是一屋难求。
仙人洞村土生土长的范成元初中毕业后,没有回到贫穷落后的“口袋村”,而是投入到社会浪潮中,他到酒店从事DJ工作,在与全国各地游客的接触中,他的心底悄悄储存起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经验。
工作中,他常听到游客对普者黑风光的赞美,范成元意识到普者黑优美的自然风光必定给仙人洞村带来发展的希望。后来,范成元辞去酒店工作,回到仙人洞村,将自家静临于普者黑湖旁,古色古香的彝家土坯房改建为一幢三层的水泥砖房,取名为“仙人居”客栈,拥有30间客房。凭借在酒店工作时积累的经验,范成元的客栈生意很红火,他还清了银行贷款,生活好起来。但他最大的愿望是带领全村发家致富,于是他将自己经营客栈的管理、服务理念传授给村民们,他一心想彻底“挖”出烙在心底的那个名字——“口袋村”。
然而富起来的村民们,却推倒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房,仿照城市民居,建起各式各样的高楼洋房,客栈一家随着一家雨后春笋般冒长,整个村子民族文化元素不断消失,并与普者黑景区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反差。特别是随着客房的不断增多,收入却在递减,有的村民已出现亏本的现象,渐渐鼓起来的腰包又出现了危机。
范成元看在心里,急在心头,为了找到新路子,他自费到全国多地考察,最后他认识到乡村旅游建设需要地方民族特色元素,而能为仙人洞村带来特色的正是彝族撒尼人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直接体现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彝家民居。
考察回来后,范成元带头,将自家已盖好的一幢三层楼房全部拆除,新客栈从造型、布局、色调等方面都要体现着彝族撒尼人文化特色,而房屋内部要按星级酒店标准加装上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他把原有30间客房的旧客栈,改造成只有11间客房的新客栈,改造后的客栈房间减了,收入却增加了。范成元民宿改造工程带来的实际效益,村民们看在眼里,投入在行动中,全村客栈改造也陆续地进行着。
荷韵园生态旅游
2015年,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22处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湿地公园。
村民们富了,如何让村子在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里依然美如画呢?仙人洞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现在,全村累计争取项目资金6000万元,投入到村内人居环境、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功能区水源头治理和沿湖临水污染源综合整治中,将村内供水、排污、生活垃圾和电缆等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内的电线、网线入地管理。昔日的脏乱差焕然一新,现在仙人洞村一步一景,一路风景。
让村内环境干净、整洁意识深入人心,仙人洞村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每户村民配备垃圾桶,清运自家产生的垃圾,并且全部安装了隔油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减轻了水体污染。加强生活垃圾清运管理,用集体经济收入聘请8名保洁员清扫村内公共道路,配备3辆垃圾车、2辆拖拉机,定时运输、定点倾倒村内垃圾。
全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近70万元,村党支部和村小组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用好这笔钱,40%用于村里的环境卫生养护、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及党员群众培训工作,剩余60%以分红的形式发给全体村民。
经营“日扎白扎”客栈的老板刘胜是昆明人,作为村里的外来人,他对仙人洞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山美水美。“我已把仙人洞村当作自己的村子了,这里是能让我安定下来的地方。”所以他把客栈名取为彝族语“日扎白扎”,意为山好水好。
仙人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到处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秀美景色。2015年仙人洞村被中央电视台提名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仙人洞村青山环抱,山上绿树成荫。这些山林是彝族撒尼人的圣洁之地,彝族语称其为“密枝山”,山中的树林为“密枝林”,即祭祀神的地方。
相传很久以前,撒尼村寨里有一对恋人,两个都是有名的歌舞能手,经常对唱山歌跳弦子舞来表达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为发泄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这对恋人在深山密林中狂舞七天七夜,最后双双非命于林中,变成了两棵树,从此以后,村中发生不吉利的事,村民都以为是这对死于非命恋人的灵魂所致,于是纷纷到树林中祭祀供奉,祈求不要向村中降灾,保护全村平安,后来逐渐演变为密枝节。
过密枝节要选择一块天然的“石娃娃”作为象征密枝林的密枝神,藏在悬岩洞穴内,并选定一棵最古老的参天古树作为龙树,“石娃娃”和龙树就是他们的社神,是村寨的保护神。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密枝节这一神奇古老的节日也悄悄发生变化,密枝节不但保留着彝族撒尼人的历史习俗,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参与到当地民族神圣活动。密枝节使良好的民族风俗代代传承,更重要的是有效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山林,保存了彝族村寨的青山绿水。
忍受得住破茧成蝶的痛,才担得起振翅高飞的美。近年来,仙人洞村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实现景区质量与品位的双重提升,闯出一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之路,呈现出“乡村美、游人欢、收入高、农家乐”的景象,实现了破蛮成蝶的华丽蜕变。
仙人洞村在美丽嬗变中,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融合民族元素,村民自发举办篝火晚会、荷花宴、挖藕和打鱼活动,用民族文化留住游客,为旅游和文化融合提供平台。
野牛客栈老板代学化是仙人洞村最早为游客表演节目的“演员”,那时普者黑刚刚开发,她们每晚都要步行去普者黑景区门口表演节目,饿着肚子跳舞,但一天能挣50元。从那时她就“尝”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甜头,后来通过她的努力开了自己的客栈。曾经住在“猪圈”里的她,现在已开起了两家客栈。
仙人洞村对原有的宗教文化和毕摩文化进行收编整理,编演了《古老的仙人》《洗麻歌》《三胡舞》《火塘情》等50多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编排表演给游客观看。仙人洞村的“演员们”,白天是游船公司的划船能手,晚上换上艳丽多姿的服装为游客表演节目。他们自编自演,每个节目都有浓郁的彝族风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游客切身体验到仙人洞村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如今,“游普者黑、住仙人洞、品撒尼民俗文化”已成为仙人洞村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作为彝族生态村的仙人洞村以精神文明创建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抓手,依托景区开发迅速崛起。
仙人洞村通过与信用社协调,争取贷款7000余万元支持民居改造,村干部督促群众按时结息还款,仙人洞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用村”。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村”“民主法制示范村”“文明示范街”“文明行业”“明码标价示范村”“美丽庭院”等活动,对“文明经营户”实行挂牌上岗,引导广大经营户诚信经营,规范旅游市场。建设拥有各类图书1万余册的村科技文化活动室,用集体经济收入设立了奖学金,仙人洞村民子女考取大学每人奖励3500元。
目前,全村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连续6年保持“国家级文明村”称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仙人洞村闯出一条“美丽乡村+旅游+文化+扶贫”的路子,成为当地的首富村。从“口袋村”到首富村,在一路艰难前行中,仙人洞村获得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云南省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云南省文明村”“云南省安全村寨”“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文山州最美民族村”等荣誉,这一蜕变是痛苦的,但每一次蜕变都会有成长、变化的惊喜,蜕变是背后一成不变的坚持。
走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普者黑核心区仙人洞村,看到的是一个四周古树参天、群峰环抱、荷花飘香的“镜花缘”般的村庄。步入村落里,鲜花绿树掩映下的撒尼庭院中,欢声笑语,荧屏闪炼,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正轻点鼠标,忙着和远方的客人洽谈生意,一派现代美丽乡村景象。整个村庄处处春意盎然,充满勃勃生机。
普者黑湖畔的仙人洞村,家家户户开客栈,做餐饮生意。如今,村子漂亮美丽了,村民生活富裕了,作为村小组组长的范成元说话心里有了底气,脸上也一直挂着微笑,“口袋村”已成了他曾经的记忆。
“天蓝蓝花艳艳水清清哟哟罗喂,情深深意浓浓兴冲冲哟喂……我们唱天下人用心的祝福,我们唱天下事对爱的赞扬,我们唱你和我共同的进步。”《天蓝蓝》歌曲唱出了仙人洞村村民们的心声,美好生活就像整个普者黑湖水一样清澈见底。(朱法飞 熊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