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区终于下雪了,虽然下的只是“头皮屑”。不过,这次低温寒潮可没这么快就轻易溜走。截至2月1日晚,昆明各地区气象台连发12条寒潮蓝色预警,提示昆明昨晨低温跌破0℃,本轮降温将持续到2月13日。
昆明的冬天连续冷那么久,确实很少见。低温天气是对昆明这座“春城”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极端天气给城市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轻则造成短时期交通瘫痪、供水设施、行道树冻坏,停水、停电,影响市民生活;重则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夺人性命。不少昆明市民还记得2016年1月的那次寒潮袭击,导致城区大量水管、太阳能冻裂,大量绿化植物被冻死,损失高达数亿元。
这一次,本轮低温寒潮天气在昆将滞留10天,波及面之广不容小觑。有专家分析认为,极端天气常态化、轮动化给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仅仅“见招拆招”已经不能应对轮番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了,建议相关部门从预案、规划、处置上下功夫,提高全社会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
好在昆明未雨绸缪,有关部门提前召开了防冻工作会议,市园林绿化局安排了8个绿化巡查组对防寒工作进行巡查,通过查缺补漏保障植物安稳越冬;昆仑燃气则加强与上游协调、加强储配站调峰设施检查、加强管网巡查及设备检修,确保昆明主城区上百万天然气用户供气稳定;自来水公司则发布微博,提示市民提前做好供水设施防冻工作;等等。
天气变化无常,城市管理不应该停留在被动应付、“颜色预警”和温馨提示阶段。应当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有效共享,完善加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扩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这要求一要善抓日常,强化宣传,提高防灾意识;二要善谋事前,整合资源,加强应急准备;三要善处事中,协调配合,强化应急处置;四要善断事后,搞好恢复重建。
2017年5月,昆明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新修订的《昆明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下称《预案》)。《预案》进一步明确应对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旨在提高政府对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合理配置救灾物资,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是现代城市高效管理必须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其中,在预警预报和信息管理方面,昆明就提出要将加强灾害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完善和建立灾情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灾害信息互换机制,并建立灾情会商机制,综合分析、评估、核定灾情数据。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各级民政部门要执行灾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确保灾害信息传递报送畅通。相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当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时,启动预警响应。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昆明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应当通过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路径,从而推动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许建龙(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