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用一生来做这件事都值”

时间:2019-01-17

原标题:“用一生来做这件事都值”

退休已经2年的宣威市玉米育种工作者刘庆文,每天都在他的玉米育种基地忙碌着。近日见到他时,正在晒玉米种子,他引领记者参观了他的玉米育种成果和玉米“基因库”。“目前已经收集各种玉米品种2000多个。”刘庆文说。

4年前的秋收时节,记者参加了国家统计局对宣威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及玉米模式攻关项目进行的测产验收,一个数字让参加测产的所有人员惊喜不已,宣威市板桥街道耿屯片区耿树广种植的“宣宏2号”玉米现场测产亩产达1095.96公斤,创滇东北地区玉米最高亩产记录。“宣宏2号”玉米实现高产,可谓是玉米育种工作者刘庆文33年玉米育种的一座丰碑。

回顾宣威市玉米良种培育史,农科员出身的刘庆文记忆犹新:“80年代初,受良种紧缺、水肥不足、科技滞后等因素影响,玉米平均产量仅在200-300公斤,提高玉米单产、提升玉米品质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1981年,22岁的板桥镇板桥村村民刘庆文来到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室跟班学习玉米育种。上午学习理论、下午田间实作,一年的学习让他爱上了玉米育种。回到宣威后,刘庆文当上了农科员,他便在自家的责任地进行玉米良种选育。一年后,刘庆文被云南省农科院聘用为“科辅工人”,多次参加云南省农科院组织的玉米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种子生产、种植推广培训,为他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1987年,刘庆文回到宣威市板桥镇,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从试验地块选择、品种排列、试验设计、田间管理、套袋授粉到单收单贮,他都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庆文与曲靖农科所合作,于1995年成功选育出了宣威市第一个玉米良种“群单1号”。该品种在曲靖市推广,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随后,刘庆文自主选育的玉米良种“桥单2号”通过审定,该品种在曲靖市及贵州省威宁县、六盘水市等地推广,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宣威主推的玉米优良品种之一。

由于刘庆文的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被提拔调动。虽然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但他一直坚持自己深爱的玉米育种工作。除上班以外,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中。他回忆说:“2006年7月,玉米育种处在授粉高峰期,为保证育种正常进行,他白天上班忙工作,放弃午休时间,晚上收集整理资料,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的周末,记者曾跟随他到过元江参观他在那里的冬繁种基地。因周一到周五要上班,他只有周五晚上出发,到元江后,便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忙完去穗、授粉、套袋等工作后,周日又连夜开车返回宣威。

他去元江育种,单位上是不给予任何报销的,每去一次就是上千元开支。记者曾与他开玩笑说,这样做太不划算了。他说:“因为热爱玉米育种这项工作,所以再苦再累自己也无怨无悔,只要育出受群众欢迎的玉米种,用一生来做这件事都值。”

如今刘庆文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已经37年了。37年的风吹日晒、37年的任劳任怨、37年不懈努力,刘庆文已经成为记者心中的专家,对热爱的事业锲而不舍,尤其是退休以后,他依然天天坚守玉米地,把生活融入玉米育种的田间地头,真是令人钦佩。

退休之前刘庆文已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单2号”“宣宏2号”,退休以后他的“宣宏18”已参加云南省联合体区域试验,即将通过审定。(特约记者 沈良斌 通讯员 耿家帅)

  • 上一篇:曲靖市交运系统建好“职工之家”
  • 下一篇:者海镇五里牌村党群结对合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