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连惠玲 统筹 曾沛云 采写
云南网讯 日前,14岁女孩打赏主播短短半个月花了近7000元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着手机支付的迅猛发展,关于孩子自行支付一些高额的游戏充值消费,或是直播平台的消费等新闻屡见不鲜。暑期即将来临,家长一定要注意了,孩子有可能沉迷于手机游戏中而不能自拔,家长的钱包也可能被熊孩子“洗劫一空”,晚报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看好自己的电子钱包。
熊孩子
买游戏币删支付信息
前段时间,昆明的李女士手机转账,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少了将近2000元。“银行客服说我在4月份的时候有一笔1500元的支出,我说我没有支付,客服查询后说是微信支付。”然而,李女士在自己的微信上并没有看到提示的支付信息,于是又联系微信客服,得知自己曾购买过游戏币。
此时,10岁儿子小浩的“罪行”才被揭露。原来儿子拿她手机玩“天天酷跑”,花钱买了钻石,刚开始是十几元,几十元,李女士并未发现,后来儿子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上百元地充钻买装备,由于经常玩手机,小浩为了避免被妈妈发现,干脆将微信上的支付信息删除,直到小浩一次性花了1500元买装备,李女士才发现。
“我给孩子淘宝的时候,他可能看到了我的支付密码,我也没在意。”李女士说,事后每次网购都要背着孩子操作,一旦儿子看到密码,她就赶紧改掉。
压岁钱
全花在游戏上
当孩子大一些,为了方便联系,不少家长都会给孩子买手机。在昆明某小学读5年级的小杰也有一部手机。寒假时,小杰拿着手机玩起了《王者荣耀》,过年时要求长辈们不要发现金红包,而是用微信转账的方式发压岁钱。其中爷爷在微信上发了1000元,奶奶发了200元,爸爸发了200元。然而,在大年初四的时候,陈女士打开儿子微信钱包,震惊地发现,儿子零钱只剩20多元。“我一看微信支付凭证,全部都是买了游戏点券,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都有。”小杰的游戏等级达到了“V6”(VIP6)级别。小杰说,假期里,同学们通过QQ、微信等方式会互相交流,其中炫耀游戏等级成为一项重要交流内容,“大家会攀比,自己的账号是多少级别,有啥装备,有啥英雄,我的‘V6’不算啥,我们班小然账号都是‘V8’了。”
记者了解到,达到该款手游“V6”级别,需要10000积分,对应1000元,而“V8”则需要50000积分,对应5000元。
有损失
难确定消费是未成年人所为
上文提到的李女士曾努力追回损失。她辗转联系到游戏客服。对方认为,如果家长不让未成年人运用大额资金,应当自己管理好微信支付的密码,不让孩子知道。大笔微信支付消费的产生,并不能证实这是未成年人所为。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聊天、听音乐、玩游戏和看视频是未成年人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其中玩游戏占26.9%。
有时家长顾不上孩子,就会把手机给孩子玩,而孩子在玩手机游戏的过程中,经常遭遇收费陷阱,玩手机游戏无法过关时,孩子只知道点击界面上弹出的功能按钮帮其过关,不知道其后果是需要扣费。
根据2010年颁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然而,随着手机支付的盛行,最大难点在于无法确认游戏消费是否为未成年人所为。
此前,云南萃峰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世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生此类事件,父母并没有尽到监管、教育的责任,同时也要加强相关审核和监管的机制。
有建议
多带孩子活动走出虚拟世界
昆明盘龙区赛百威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培训导师曹新山认为,孩子手机巨额支付,家长有失职之责。
“钱不是小孩子挣的,所以他花起来不心疼。我们现在很多小孩不劳动、不运动,和外界的沟通大多是在虚拟世界之中,很多网络游戏都是根据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此,小孩子很容易沉迷其中。”
曹新山说,家长需要陪伴孩子,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如何陪伴,“身教重于言教。学习只是孩子的其中一项需求,而不是整个需求,游戏是人的天性,对孩子的陪伴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大人的活动之中。”其实,父母的理财观念、金钱观念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越早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也就能越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此外,晚报提醒各位家长,记得设置手机使用密码和银行卡支付密码,切记不要将密码告诉孩子。并设置手机消费限额。同时,协商玩手机的时间,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手机游戏。
为以防万一,把手机拿给孩子玩游戏前,可以先用安全软件扫描恶意软件,卸载收费游戏,如果是苹果手机,可以打开“设置”,找到“通用”,在列表中找到“访问限制”功能,启用访问限制,设置密码,并在列表中找到“App内购项目”选项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