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40年)“顺应历史潮流”――陈佐洱忆台湾记者首次“登陆”采访
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题:“顺应历史潮流”――陈佐洱忆台湾记者首次“登陆”采访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当时台湾《自立晚报》总编辑陈国祥说,我们创造了历史。不过我认为,应该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忆起30多年前接待首批“登陆”采访台湾记者的台前幕后,76岁的陈佐洱感觉恍如昨日。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陈佐洱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交流。近40年来,两岸关系从隔绝对峙走向大交流、大发展,媒体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作为亲历者,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陈佐洱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40年来两岸关系波澜壮阔、高低起伏,但向前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
1987年,台湾盛传将解除“戒严令”,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当时为台湾第三大报的《自立晚报》,决定派徐璐和李永得两位记者取道东京进入大陆采访,开启“破冰之旅”。
这在当时台湾当局看来是违法行为。“很不容易,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陈佐洱说。
考虑《自立晚报》是民间性质,依对等原则,大陆方面决定由同为民间性质的中新社负责接待,时任港台部主任陈佐洱与另两位同事组成接待小组。
1987年9月14日傍晚,陈佐洱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准备接机时,候机大厅已有数十名中外记者。为确保安全,台湾记者搭乘的飞机经停上海时又做了一次客货安检,航班于15日零时56分才抵达。
由于晚点数小时,徐璐和李永得走出舱门时说:“让你们久等了。”陈佐洱脱口而出:“欢迎欢迎,等你们38年了。”
陈佐洱这句话,成了台湾记者从北京发出的第一条新闻,但被指为“统战语言”。
对此,陈佐洱说:“我在厦门长大,和台湾一水之隔,语言相同、人文相同,这种感情是很深的。等候台湾记者时,这种感情在我心里回荡,甚至一些闽南歌谣都在脑子里回响。”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年代,陈佐洱这句话,有人评好,有人评差。他甚至亲耳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这个人等台湾人等了38年,什么阶级立场?”
后来,得知邓小平认为这句话“讲得好”,原本心里忐忑不安的陈佐洱才“安下心来”。
对于台湾记者首次“登陆”采访,大陆非常重视。陈佐洱说,中央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协助他们自由采访,二是确保人身安全。
15日凌晨将台湾记者送到饭店安顿好后,陈佐洱基本没睡觉,立即向社长汇报情况。中新社动员全社力量,为徐璐和李永得整理要求采访的对象资料,包括采访对象地址、联系电话等。午宴结束时,一张“联络图”便摆在他们面前。“我们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但概不陪同,让他们更加安心。”陈佐洱说。
这成为两岸新闻交流的肇始。徐璐和李永得在北京、杭州、广州、深圳、厦门等地采访了13天,成为当时全球新闻热点。每天阅读他们的报道,陈佐洱也观察着台湾记者看人和事的角度及文风,思考中新社的报道如何让受众喜闻乐见。
在采访记录大陆发展变化的同时,徐璐还见到未曾谋面的亲戚。徐璐当年在杭州与亲戚抱头痛哭的场景,陈佐洱仍记忆犹新。
对于徐璐和李永得的“破冰之旅”,台当局称“将依法处置”。但两位记者返台后,却受到民众“英雄般的欢迎”,声援《自立晚报》的声音越来越高,函电纷至沓来。大约一个月后,台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令”,开放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
回顾这段历史,陈佐洱颇为感慨。他表示,改革开放初期,“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应运而生。原本这一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却在港澳先实现了。
“在我家乡厦门,面向金门的环岛路上,有‘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八个大字。我相信一定会实现的。”陈佐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