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3日电 综合报道,中国首部大型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上映后,实现票房与口碑双逆袭,港澳台媒体也对电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评论称,《流浪地球》“流浪”得好,让中国人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也让中国科学和科幻的发展实现了并轨运行和协调发展。相信随着中国科技能力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幻片的春天也即将到来。
资料图:2月10日,山西太原某影院,民众正在影厅观看电影《流浪地球》。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浓厚的中国哲学和印记 具有“家国情怀”
台湾《旺报》13日发表评论指出,《流浪地球》带有浓厚的中国哲学和印记。片中隐而不现但始终横贯的主题,可以归纳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哲思!故事的缘起和结束都在于家庭和传承,具有浓重的中国“家国情怀”。
文章介绍道,《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将人类自我救赎的恒古命题,放置在太阳即将灭绝,人类为了延续生命,开始了自我放逐2500年的历程。
在这之间,地球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不但成立了“联合政府”,还在世界各地建造了推动地球漂流的助推器。而人类的文明就建基于这些巨大的动力中。有意思的是,故事的缘起背景还放在中国农历新年和对亲情的思念和反叛上。一家三代人都在剧变中自我救赎,化解成长的心结和遗憾。
《香港商报》亦关注到,《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这是国人关于亲情、英雄、故园、家国的故事。影片中的春节、回家等情感元素,契合了春节档期的节日氛围。
同时,电影把故事架构在光年尺度和浩瀚宇宙中,用具象化的电影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本土文化。
资料图:民众观看电影《流浪地球》。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立意“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涵积极正确
香港《文汇报》评论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维护同一个人类的安全和福祉,不能因为某个人群、族群的自私性和优越感,而毁灭了这个星球,让全人类遭殃。
尽管《流浪地球》描述的场景,在可预知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但电影立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却是十分高明、积极和正确。
评论称,这部电影真实场景宏大,后期制作精良,尤其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泪两行”更成为许多观众能记住的经典台词,也增加了科幻片悲剧下的喜剧色彩,让“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成为观众多方打听的一个“有关部门”。
香港《大公报》则刊登网友评论写道,起初听到班长用标准的三好学生腔调回答“希望”是什么的时候,大都带着不屑的心态把这段台词当做寻常的笑料。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所有观众都开始觉得那个“假大空”回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只要人类还怀揣希望,每一个个体都渺小而伟大。
资料图为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中国国家航天局供图科技能力强大 带动国产科幻电影启航
《澳门日报》社论称,其实大众对科幻片并不陌生,但我们以前看的大都是纽约“陷落”、美国白宫或者自由女神像轰然倒塌,而这一次中国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亲眼目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被冰雪淹没,看到地球坠向木星时,地球大气层受木星引力牵引从地球抽离的壮观画面……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大跃进。
然而,拍科幻电影,是中国人过去一直不曾有的文化自信,毕竟中国观众是看着一出又一出好莱坞科幻大片成长的,科幻的启蒙从来没有来自国内。但这并不等于国产科幻片没有机会“启航”。
评论强调,中国要持续科幻创作良好,不仅要从政策、投资等领域,进一步激发原创的力量,还要在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方面下工夫。无可否认,国产科幻电影在今年终于启航了,我们都期望未来能看到越来越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国产科幻影视作品。
- 资料图:2018年9月18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科幻在促进公众科学素质中的先锋价值”专题讨论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图为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左)为“粉丝”签名。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台湾《旺报》亦表示,比起有代表性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只花了约3亿人民币,但整体的画面效果和叙事已经超越了西方一些经典科幻片。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太空探索的进一步进展,加上中国梦工厂相关的人才、资金、技术逐渐成熟,科幻电影预料将不再被美国垄断!《流浪地球》的出现应该是一种长期趋势的展现。
香港《文汇报》在题为《科技大发展带来中国科幻片的春天》的评论中,指出中国科技能力今非昔比,这就是中国科幻发展的新动力。美国有“阿波罗”,中国有“嫦娥”,美国有GPS,中国有“北斗”,美国有“龙”飞船,中国有“神舟”飞船,甚至中国还超前发射了“量子卫星”等,这都是科幻的现实题材和科学基础。
评论指出,只有科技能力强大的国家,才能有更好的科幻思维和科幻基础,可以预见,中国的科幻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