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柳州7月25日电 题:广西七旬老人捐赠70余封台湾“家书”建“乡愁”馆
作者 林馨
“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几十年前,一封封家书满载着浓浓的乡愁,越过台湾海峡回到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板江村上潭屯。
7月25日,家住上潭屯的七旬老人韦宣周小心翼翼地展示着他收藏多年的70余封“家书”。“这些书信都是在台湾的大哥邮寄回来的,每一封我都珍藏着,不时拿出来翻看。”
图为当地民众在参观“乡愁文化展览馆”里陈列的家书。 林馨 摄韦宣周有兄弟五人,他是家中的老四。韦宣周的大哥韦宣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参加国民党军队远赴台湾后留在当地。随着两岸关系解冻,1991年,失去联系数十年的韦宣寰开始给家里写信,双方恢复联系。
当天,记者看到韦宣周珍藏的书信虽已泛黄,但仍保存完好。在信封的中间,蓝色圆珠笔用繁体字清晰地写着台湾台北市的某个地址,左上角盖着台北的邮戳。打开书信,字字句句都饱含着远在台湾的韦宣寰对家乡的牵挂。
“曾经两岸交通不便,十几年来,双方都鲜有机会踏入过对岸,只能依靠书信寄托思念。”韦宣周回忆道。只见在书信中,韦宣寰曾写到“妈,四弟寄来的信已经收到,我何尝不无时无刻想念您,想见面也是我们全家最大的展望。”
之后,两岸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往来更方便,韦宣寰也期盼早日能回到家乡。1993年,韦宣寰在信中写到“弟,现在通关手续比以前方便得更多,我随时可以再探望母亲。”随后,他曾两次回到故乡探望家人。
图为韦宣周在展示其珍藏的“家书”。 林馨 摄直至1997年,韦宣寰给韦宣周的书信不知为何突然中断,双方失去了联络。多年来,每当想念大哥时,韦宣周就拿出留藏的70多封书信反复翻看,细细回味。
2017年年初,韦宣周所在的上潭屯要筹建一个以家书、家规为主题的“乡愁文化展览馆”。由政府出资35万元建设,当地村民自发捐献家中的书信、老物件。韦宣周将其中11封家书捐赠到该展馆书信柜里,成为该馆“家书寄乡愁”系列的陈列品。
如今,三都镇党委书记韦雪娟介绍,选取的韦宣寰信件里,书写了对母亲的牵挂和思念,他鼓励子侄发奋读书求学上进,教导兄弟勤劳致富节俭持家,记挂着乡邻宗亲和家乡的一切。一封封家书,连接起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是乡愁最好的印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