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台湾新闻

两岸交流30年亲历者讲述海峡两岸的血脉情缘

时间:2017-09-05

新华社香港9月4日电题:看似寻常最奇崛――两岸交流30年亲历者在港讲述海峡两岸的血脉情缘

周雪婷 殷晓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纪录片里放映出台湾老兵回到家乡与双亲相认的场景时,在香港参加“两岸交流30周年纪念大会”的不少现场观众落下了眼泪。他们有的是海峡两岸交流30年的亲历者,所以感同身受;有的是了解到两岸交流的来之不易,所以备受感动。

2017年是海峡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4日,多位海峡两岸交流的见证者、亲历者与推动者齐聚香港,参加“两岸交流30周年纪念大会”。其中,3位见证两岸交流的亲历者在大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台湾律师高秉涵:带已故台湾老兵的骨灰回乡见母

说起台湾律师高秉涵,也许知道的人寥寥。但是如果说起他将台湾老兵上百坛骨灰运回大陆的事迹,则广为人知。高秉涵也因此获评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在当日的纪念大会中,高秉涵分享了他送老兵骨灰回乡的一件往事。

1989年,两岸开启交流不久,一位名叫徐全文的台湾老兵通过高秉涵联系到他在兰州的母亲。徐全文和母亲约定在当年的中秋节见面,不幸的是,徐全文在中秋节前3个月被查出患有血癌。不到两个半月,徐全文离开人世。高秉涵帮他办理了后事,并决心带他的骨灰回到家乡。

中秋节那天,高秉涵抱着骨灰盒到了徐全文兰州的家中。一敲门,徐全文半身不遂的母亲从床上坐起来,往高秉涵的身后寻找儿子。此时,高秉涵当场下跪,把徐全文的骨灰盒递给这位母亲说:“大娘,您的儿子在这里。”徐全文的母亲和高秉涵相拥而泣。她怆然地说,儿子没有回来,骨灰回来,也是好的。

高秉涵说,现在回忆起这个故事,还有落泪的冲动。“我想借大会向海峡两岸的同胞说,交流真的不能等,想要两岸一家亲,交流万万不能断。”

香港中旅集团兰海涛:为台胞办理回大陆证件

在纪念大会上,香港中旅集团证件业务部总经理兰海涛向人们展示了一张特别的证件,那是1987年最早期的《台湾同胞旅行证明》。30年来,这张证件从一张纸变成了一张卡,台胞返回大陆办理证件的手续愈加简洁,往来大陆更加便利。

近年来,两岸同胞常来常往。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超过1.17亿人次。其中,香港中旅集团共受理台胞办证申请1500多万件。

谈及在办理证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兰海涛回忆起曾有一位女士到中旅柜台办理台胞证加签,签完后没有离开,反而一直流泪。原来她的儿子离家出走,不知到了大陆哪个省份。后来,港中旅的工作人员帮助这位母亲找到了他儿子的入境城市。

兰海涛说,我想这么多年来,大陆人民的心态和这位母亲的心态是一样的,那就是深切地盼望着亲人早日回来。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江素惠:为推动两岸开放制造舆论氛围

“我在香港30年,可以说见证和推动了两岸开放。”香江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江素惠在纪念大会上表示。

1984年,时任台湾《中国时报》驻港记者的江素惠回福建探亲。在福建,她第一次见到了姐姐。“虽然从没有见过面,但我们抱头痛哭。那时我明白,人与人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不是任何政治理念可以隔绝的。”

回到香港后,江素惠将回乡见闻和经历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发表,并引起共鸣。1987年,当第一批台湾老兵团返回大陆探亲时,江素惠和他们在香港转机时相见,老兵送给她一面写着“老兵之友”的锦旗。江素惠还随同一些老兵回到他们的家乡。江素惠说,两鬓斑白,乡音未改,两岸的交流从当时到现在进入了新的境地,我们应该不忘历史,因为没有当初就没有现在。

“看似寻常最奇崛。两岸交流走过30年,成果来之不易,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付出,要倍加珍惜并继续努力。”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纪念大会致辞时说。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为促进两岸交流的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鼓动波浪。思乡思乡啊思乡,鼓浪鼓浪啊鼓浪。”纪念大会在《鼓浪屿之波》和《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结束,而两岸交流的故事仍在继续。

  • 上一篇:台湾新增132例本土病例 新增死亡病例8例
  • 下一篇:赖清德任台当局“行政院长” 蔡英文交付七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