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主”孙红文的两岸故事
新华社台北11月28日电(记者刘刚 张钟凯 赵丹平)49岁的孙红文嫁到台湾已经23年,现在她有个很时髦的头衔――“群主”,管理着一个名头很响的微信群――“上海滩”。
“这是我们的老乡群,一百多人里好多都是上海嫁来的姐妹。”孙红文说。不久前,她刚刚带领群里的20多个姐妹,到台北参加了一个两岸交流30周年的纪念活动。
如果不是听她自己讲述,人们可能根本看不出这位热情开朗的大姐是个切除肿瘤不久、还在接受标靶治疗的癌症患者。
即便如此,孙红文依旧很热心地为姐妹们服务。除了分享生活点滴、鼓励大家友爱互助,她还经常提供一些大陆的信息和对台政策资讯,并组织带领大家参与读书会等社会活动。
孙红文说,很多姐妹来台湾后都在为生活打拼,对台湾的很多历史都不了解,对外界的信息也不掌握,所以有机会就组织大家参加一些学习活动。“很多姐妹会开玩笑,找到了群就好像找到了组织”。
“想想当初我嫁过来以后,有十多年都没碰到过一个老乡。”孙红文说,现在无论是通讯还是往来,确实方便了很多。
1993年,孙红文结识了后来成为自己丈夫的白闳材。那时她是上海永生金笔厂的助理工程师,而祖籍台湾屏东的白闳材在台中经营饰品店。两人经白闳材在上海的亲戚介绍相识,由此展开一段跨海之恋。
“那时约会真很辛苦。”孙红文说,白闳材去上海最多一周就要回台湾,多数时间两人只能打电话以解相思,“结果一个月打出一万多块(新台币)的电话费”。
1994年5月两人结婚,7月孙红文第一次来到台湾。回想这段往事,孙红文觉得自己的丈夫还是“蛮有勇气的”。因为那时还没有陆配来台探亲的政策,白闳材想了个办法,去医院给80多岁的母亲开了个医学证明,让孙红文以给婆婆探病的名义入岛住了两个月。
孙红文第二次来台湾是1995年的4月。“我是挺着大肚子来的。”孙红文笑着回忆,那时的政策是可以在台湾生孩子,但以孩子出生那天算起,满两个月就要离开。后来政策有所松动,可以到台湾探亲了,但也只能停留3到6个月。
“当时还要转机香港,好辛苦。”孙红文说,因为往来两岸的证件都存放在指定的旅行社,所以还要到香港市区去拿证件,然后再回到机场搭机。
“我带着孩子,背着奶瓶奶粉、大包小包的,就这样来回跑。”孙红文说。直到孩子三岁,她才可以在台湾长期居留。
20年前的台湾社会对大陆配偶有不少偏见与歧视。“甚至有人跟我先生说‘你要小心,大陆新娘会带着钱跑掉’。”孙红文说。
当时,她和丈夫共同经营饰品店,每天工作12小时,节假日更是忙到只有吃便当(盒饭)才能坐下一会儿。就这样,她慢慢以自己的笑容和勤奋改变了人们的偏见。
经过多年打拼,夫妻二人买了房子。2009年金融风暴后,孙红文转行经营弘利印刷出版社。白闳材专研《易经》,成立了“中华易理教育学会”,从事《易经》普及和教学工作。一双儿女也逐渐长大,女儿考入淡江大学国际贸易系,儿子在台中一中就读高三。每年暑假,她都会带着孩子回上海看望他们的外公外婆。
但不幸却突然降临,2016年12月孙红文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从最初的无法相信、恐惧担忧到后来坦然的面对,孙红文始终鼓励自己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勇气,做最坚强的病人。
2017年2月开始,孙红文每隔三周接受一次化疗。每次化疗完的第一周,副作用都很明显,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腹泻、体力衰退、下肢肿痛无法走路等症状,她就在副作用稍稍缓解的第三周去参加读书会等活动。头发掉光了,她就买来假发带上。
“很多姐妹都不知道我得了癌症。”孙红文说。今年7月做完手术不到一个月,她就又带领姐妹们到桃园参加活动了。
现在,孙红文还在接受每三周一次的标靶治疗。在她看来,这场大病也是人生学习成长的历练。“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快乐有意义的生活”。
“以前就是照顾一下自己的出版社,日子过得也算悠闲。”孙红文说,“病倒后才发现,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现在科技这么先进,有个微信群可以让姐妹们团聚在一起。但我觉得不能就是聚聚餐聊聊天,还是要走出去多学习,让社会能看到我们这些大陆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