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台湾新闻

两岸专家谈媒体转型:媒介融合仍相对表层化

时间:2017-12-22

中新社台北12月21日电 (记者 杨程晨 刘舒凌)21日于台北举行的一场传媒交流活动中,两岸产学专家提出,互联网时代下,两岸在媒体融合方面还相对表层化。

受众习惯改变、自媒体文化盛行,传统媒体在当下面临多种挑战。此次2017年“两岸传媒交流论坛”,主题为“数位时代传播产业发展新思维”。

主办方台湾广播事业协会理事长刘本善表示,数位汇流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新的应用环境、市场商机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他认为,接受挑战最好的方式,是借原有品牌,融合、自创新媒体。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主持论坛,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谢静、台湾政治大学助理教授许文宜、新竹清华大学教授林圣芬等进行主题讲演。

谢静认为,媒介融合不仅在于渠道和手段的拓展,更是传播方式的融合。其间有两方面变化值得注意,一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变,中心化、专业化的生产愈加分散、业余,生产、传播、消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是公共传播网络的变化,政务新媒体大量出现创造了更多链接,也逐步打破大众传播的界限,形成层次更为丰富的公共传播网络。

她指出,因应传媒生态变化,传统媒体需不断拓展新功能,从内容生产者、销售者发展成为公共传播的重要节点,营运整个网络。

以台湾媒体业为例,许文宜说,媒体的经营实际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转型也会受到法规限制。许多法规是时代的产物或延续,与当下媒体融合的背景格格不入,使后者在与跨地域传媒业者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她说,政策法规的制定及更新,须适应科技应用趋势及产业发展,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使决策体系发挥“前馈”作用。

林圣芬曾在《中国时报》集团服务近40年,与大陆媒体有着多年接触经验。他说,两岸关系起伏不定、法规与环境的变化等,都是影响当前媒体交流的因素。新时代应发掘新机遇,两岸媒体可利用科技手段在文化资产整理保存、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能见度等方面共创品牌。

在答问环节,多位专家还指出,两岸在媒体融合方面还相对表层化,尤其是广播、电视的数位化工作仍依据过往经验作出决策;传统媒体要转型,制度层面的及时调整比媒体转变自身经营方式更加有效;期待产学业界专家的思考能正面影响相关部门决策,让传统媒体加速结构转变、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完)

  • 上一篇:台当局称2019年实现空气污染“红害减半”
  • 下一篇:专家: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遏制“文化台独”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