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台湾新闻

台湾写真:永康街,低调的生活美学

时间:2018-03-29

中新社台北3月29日电 题:台湾写真:永康街,低调的生活美学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陈小愿

街道安静清幽、艺文美食汇聚,是台北永康街给人的印象。

不同于台北新兴的商业街,永康街仍葆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这里,陶瓷、文物字画、传统服饰,都能在小店里找到;旧式米店、茶行、琴馆,也有保留,可一瞥过去的文化生活。

街道一旁古朴的建筑,最高不过六七层;另一旁的永康公园,小巧玲珑。绿树掩映下,老人与孩子漫步、玩耍,不时传来清朗笑声。

曾经的永康街,日据时期因临近机关重地,被划归为日本官员的宿舍区。

二战结束后,殖民者离开,留下的旧房舍,成为附近机关与高校的宿舍。永康街与临近的丽水街一带,逐渐被眷村和其他地区移民的矮房取代。

国民党退至台湾时,来自大陆各省的移民带来种类繁多的家乡料理。由于聚集大量外省人,永康街慢慢成为美食汇聚地,江浙点心、广东烧鸭、北方面食等,不一而足。

在永康街居住近50年的林茂男对中新社记者说,其父刚搬到永康街时,推着小车、挨家挨户卖馄饨和阳春面过生活。随着邻里间口耳相传,父亲的阳春面渐渐累积名气,小车升级为店面,成为附近居民常光顾的地方。

在林茂男看来,永康街生活机能完善,经济条件富足,居民文化水平也较高。“从过去到现在,这里没有‘黄’、没有‘黑’,各地的文化传统也得到较好保留。”

大约30年前,随着商业发展,永康街开始吸引更多商户、住户更新迭代。街道建筑也开始改建,有不少从过去的低矮平房,加盖成多层小公寓。但直到现在,除了鼎泰丰、高记等永康街“招牌”外,大多建筑只在一层营商,其余楼层仍为居住所用。

自那时开始改建的建筑,既有融合中、日、欧等的仿古风格,也有不少后现代与私人的设计,但始终没有建高楼大厦。

1994年,位于台北市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园正式开放后,与它临近的永康公园曾计划被“修路改造”,最终因居民反对,将公园和老树保留下来,也为永康街留下多一点的绿意与清新。

台湾作家徐国能曾有篇获得台北文学奖的作品,写的就是永康街。他在文中提到,永康街的历史,是台北市的缩影,每历经一次变局,永康街便更像“现在的样子”。

而这“现在的样子”,也随着时代不断更新。近20年,永康街的不少餐饮,已由过去基本的“填饱肚子”,变为要求精致口感、精致享受,城市的建设与交通的便利,又为街道引入更多商机和竞争。

游客增多,房租飞涨。永康街曾经的一些照相馆、手工制品店等,由于负担不了昂贵的租金,搬往附近街区;不少普通面馆、街边小吃,被品牌连锁的饮料、面包店取代。

“如果游客来到永康街,只是人手一杯奶茶,永康街的特色就不复存在了。”经营欧式咖啡店的老板陈伟峰说。

是要更加商业化、大众化,还是尽量保有原始风貌、文化,永康街已在其中摇摆。

继承了父亲阳春面店的林茂男,既是永康街的居民,也曾是商户。15年前,他就已将面店租给某连锁奶茶店。林茂男表示,希望未来的永康街,“商”与“住”能保持平衡,营造和谐环境。

尽管有商户称,近两年陆客大幅减少,不少店家门可罗雀,甚至有的关门转卖,但永康街仍是不少台湾民众和游客的“必去之地”,知名店铺外仍常有排队“长龙”。

到这里,他们仍想追求一份惬意、宁静与享受,体验想象中具文化气息的低调、美好的慢节奏生活。(完)

  • 上一篇:美高官访台 国台办:违背中美关系政治基础
  • 下一篇:大陆游客锐减 台饭店业者:天天过小月 泪水自己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