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让无声变有声――台湾雅文基金会帮助大陆听障儿童重回有声世界
新华社台北7月22日电(记者陈君 查文晔)“春春特别爱斗嘴,还很喜欢历史故事,每次上课都侃侃而谈,给我讲他最近学到的历史知识。”谈起远在山西的学生,台湾老师邱凤仪兴奋地说道。
邱凤仪是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的资深听觉口语师,现任教学研发部主任。晋台两地远隔两千多公里,但每月两次网络远程教学,让这对师生延续了一段6年多的亲缘,见证了春春从听力障碍到能听会说的改变。
雅文基金会由台湾明门集团董事长郑钦明夫妇于1996年创立,后从美国等地引进先进的听觉口语法教学模式,进而研发出中文听觉口语法,在岛内听障儿童康复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累计帮助4000多个孩子。
邱凤仪介绍说,春春先天听障,2012年在台北长庚医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紧接其后的术后复健,春春母子向雅文基金会求助。基金会为他做听力检测,并安排邱凤仪担任专职老师,“一对一”进行诊断教学。
“春春听损比较严重,脾气也拗,上课过程中常发脾气。”邱凤仪清楚记得他的特点。她并不着急,尽量因材施教,也给春春妈妈很多方法来塑造孩子倾听的习惯。
一周两周,一月两月……渐渐地,春春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话了。经过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的课程,半年多后,春春的听说能力明显进步。可母子在台居留时限到了,必须返回大陆。
当时雅文基金会正在开发网络远程教学,于是双方便改为两周一次的网络教学。春春妈妈说,由于网速不稳定,有时上课会中途断线。“但邱老师总会安慰我,雅文基金会服务人员也很有耐心地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每次上课,邱凤仪除完成教学任务,也会仔细观察春春母子的言行。她发现,妈妈和春春交流时用的语言都在孩子能力范围内,不利于提升语言能力,建议适当提高语言难度。
“这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春春妈妈说,和儿子交流时总怕他听不懂,所以会刻意使用简单词汇。
“刚开始复健是最艰难的一段岁月。孩子太小,刚手术完,不能给出明确反馈,我每天都陷入焦虑。”春春妈妈说,现在儿子在远程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棒,顺利进入小学,也能跟上学习进度。
她十分感谢雅文基金会老师们的一路陪伴。“春春的康复之路还很漫长,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一想到在千里之外有那么一群人为我的孩子能变得更好而努力着,我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2007年,正大力推广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后更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找到雅文基金会寻求合作。2009年,双方在北京举办首期全国中文听觉口语法培训班。雅文基金会无偿提供培训经验,派出师资团队承担授课及考核,培训各地“种子教师”,再由“种子教师”将听觉口语教学法推广到大陆各地。
十年来,雅文基金会为大陆各地培训了上百名听觉口语师,成为所在机构的专业骨干,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让许多听障儿童重回有声世界。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也组织了多批大陆康复教师、听力师等来到雅文基金会进修。2011年,双方共同出版了《听障儿童听觉口语教学示范教材》。
邱凤仪是首批被派往大陆担任培训老师的,朝夕相处间和学员建立了深厚感情。“大家求知欲非常高,珍惜每次个案研讨机会,希望能从台湾老师身上获得答案,有时都觉得要被他们考倒了。”
很多大陆学员和雅文基金会老师们互加了微信好友,随时联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两岸专业交流也促使雅文基金会将听觉口语教学培训课程系统化,开发更多服务模式。邱凤仪说,合作中双方互相学习成长,“我们也是受益者”。
五年前,雅文基金会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两岸手拉手活动,让两岸听障儿童家庭相互交流。基金会教学研发部副主任赖纪闽说,通过交流两岸家长互相加油打气,“这份正能量是听语老师无法给予的”。在基金会办公室的显眼处,挂着印有小朋友五彩手印的横幅,中间写着“手拉手・相见欢”,这是2014年首届两岸听障小朋友文化交流活动的见证。
如今,逢年过节春春妈妈都会给邱凤仪发来祝福。邱凤仪说,是“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共同心愿,让大家站在了一起。
郑钦明期盼能让更多大陆听障儿童有机会从听觉口语教学法中受益。“我们的大愿,就是让听不见的孩子可以说话。只要是使用中文的地区,基金会都愿意投入力量去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