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8月18日电 题:百年艋 规划城市博物馆 老旧城区焕新春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邢利宇
踏上台北艋 大道旁的和平青草园,鼓声鼎沸、人头攒动,由“90后”组成的布袋戏团演出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一旁的八家将画师正为家长怀中的幼儿描画脸谱。
18日,艋 生活节为规划多年的艋 城市博物馆拉开序幕。这片台北古早风最为浓郁的城区,生机盎然。
艋 ,被视为台北的发源地,在清朝末年商贾云集,繁荣样貌一时无二;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按照日语发音将此地易名为万华,并沿用至今。
数年前,一部同名电影将此地的名气再度打响。时至今日,游客因影片剧情,只知艋 曾是帮派林立的鱼龙混杂之地,而不了解这里因不同时代的建筑交织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比如剥皮寮始建于清朝,隔壁的广州街是日据时期的主要街道,与其垂直的康定路则是在两蒋主政期间建设、命名的。”四代家人皆居住于艋 的施景耀站在地图旁,向中新社记者讲述,“这里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环顾四周都是古迹、老房子,非常适合作城市博物馆。”
近年,台北市政府陆续研拟包括北投、大稻埕、城中、艋 、城南在内的五处城市博物馆。用市长柯文哲的话介绍,这里将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古老的历史建筑、充满风味的老街区,加上各种创新元素,这些地方不再只是热闹的旧城区,还是一座活的、突破空间限制的城市博物馆。
据了解,截至目前,万华区内已有上百家传统店铺加入移动支付的行列。施景耀说,透过策展,希望人们进入艋 的每一间店家都能感受到现代科技元素和在地生活气息的结合,体验类似博物馆般的人文蕴含。
在当日的生活节上还能感受到,城市博物馆项目正在使“老”艋 焕发“新”面貌。
位于艋 核心区的龙山寺是台北流浪民众的聚集地,相当数量的无家可归者拖着行李在此艰难度日。多年来,艋 都是全台北人口老化及外流最为严重之地。街边的摊位前,名为“培根市集”的活动则为艋 带来年轻元素。
“培根市集并不卖培根,而是指培力和草根。”志工林玲安说,这个活动由台北的20多个社会服务团队组成,它们致力于就业服务、社区营造、食农教育等方面工作。希望透过培根市集的品牌,帮助社会弱势人群,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
另一位年长的志工徐天卓介绍,“培根市集”的社服团队经过组织策划,帮助露宿街头的人们自食其力,做一些手工品并协助贩卖。团队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其中很多是大学生,“我为这些年轻人感到骄傲”。
可以看到,不论是志工还是游客,年轻人是生活节上的主要面孔。在城市博物馆策划团队的带领下,传承数代的店铺于年轻掌柜的打理下,现代感、科技感十足。传统文化与文创理念的结合,让艋 继续发挥“老”的优势,同时焕发新能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