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2月23日電 九巴日前宣布,下月起會把安全駕駛及良好服務等獎勵金,併入司機底薪,以改善他們的薪酬架構。
《星島日報》社論指,雖然九巴在大車禍發生前已經有了這個構思,並且預留了一億六千萬元應付額外薪酬開支,市民難免仍會覺得大車禍是這次薪酬改革的催化劑。至於這個安排能否有足夠的競爭力,吸引更多較年輕司機入行,實際反應有待觀察,尤其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所產生的旅巴司機需求,勢必令行內人手競爭更為激烈。不止九巴,其他專營巴士公司,都同樣面對人力市場司機供應緊張的問題。大車禍促使巴士公司不得不降低利潤,來解決司機人手問題。公司可以透過優化管理,提高效率,來抵銷提高司機待遇所增加的成本,紓緩增加車費的壓力,避免以犧牲班次服務,來作為確保乘客安全的代價。
預算案下星期三公布。
《經濟日報》社評指,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建議放寬啟德發展區地積比率,增住宅供應,以緩遏樓價。惟治本須拓地,財政司司長應善用巨額盈餘多方面闢地,包括開發農地、棕地和填海,才能紓地荒。本財政年度盈餘逾千億元,政府應善用巨額盈餘投資未來,尤其開發土地,才能解決地荒和高樓價,且需多條腿走路,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其一,加快農地轉換用途程序,以便釋出更多農地建屋;其二,積極商討開發棕地;其三,巨額盈餘更應用來大規模填海。解決地荒刻不容緩,須多管齊下,而填海造地是最有效方法,但在在需財,預算案若能撥經費作準備,是應有之義。
《大公報》社評指,對千億盈餘如何運用,從已透露的消息看來,政府將斥重資於改善醫療、教育、“雙創”和基層市民生活的福利開支,以及著力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融合,應已列入未來的增支項目內。然而,在著眼於長遠、投資於未來的同時,對一些短期的、一次性的惠民措施,是否應推行、有無實施的必要,社會上的聲音與政府的初步回應似乎存在不小的落差,這其中,焦點就落在“派錢”二字上。其實,逾千億盈餘用於推動長遠發展、投資醫療教育與市民雨露均霑、共享成果,兩者之間并無根本矛盾,只要恆有餘力,一次性開支不影響基本投資建設,派錢能讓市民高興,那派派又何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