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2月27日電 派錢不符“理財新哲學”。
《星島日報》社論指,澳門政府年年派錢,已經成為常態,連新加坡政府今年也宣布派錢,難免成為香港派錢訴求的助燃劑。不過,真正令不同政黨今次進行派錢大合唱的,是立法會下月推行的補選。只要其中一個有參選的大黨提出派錢訴求,其對手大黨都不會大加反對,以免流失選票。當年政府向每個年滿十八歲的永久居民派發六千元,涉及開支三百六十億,今天耗資將更巨大,香港有大量比派錢更逼切的用途,當局應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的人士身上。
《香港商報》社評指,備受關注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於明天出爐,期望預算案既堅守“量入為出”、“財政健康”的原則,又着力改善民生、紓緩基層生活負擔,同時也要多投入資源,投資未來,促進香港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公共財政是所有市民一起努力積累下來的財富,在如今庫房“水浸”,財政收入可觀的情况下,應使則使,不僅要關注解決市民當下所需,還富於民;更重要的是要將目光放遠,為香港的未來投入資源,無論是經濟,還是教育,都需要政府持續不斷地進行投資,如此才能保持競爭力,保證香港長期繁榮。
有消息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重新增加對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的寬免優惠。
《經濟日報》社評指,要推廣電動車,固然需要提高稅務優惠作經濟誘因推動,惟須明智推行,以免催谷車輛總數上升。此外,當局還須解決配套設施不足的瓶頸。香港宜增加充電站密度,方便車主,才能鼓勵市民換上電動車。現時充電站位置透明度低,政府配套設施不足,有電動車車主自行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分享資訊。有初創企業研發手提充電器,佔用空間小,成本比一般充電器便宜,政府應考慮帶頭採購較高效益的新技術,以助推廣電動車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