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3月3日電 新一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屠海鳴在3日出版的香港《大公報》發文指出,今年全國“兩會”由於涉及到換屆、修訂憲法、機構改革等重大議題,不僅有“年度議題”、還有“換屆議題”、“改革議題”,內容豐富,焦點頗多,熱度更高。文章說,香港社會至少需要從三個角度觀察今年的“兩會”:透過“新陣容”,看“中國式民主”;透過政府工作報告,看經濟轉型發力點;透過監察委成為國家機構,看改革力度。
以下是全文:
今天下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每年三月,各地、也包括港澳兩個特區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會齊聚北京,用兩周左右的時間,共商國是。“兩會”涉及到經濟、民生、改革等許多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聯繫着千家萬戶的柴米油鹽,因而成為內地各大媒體的頭條內容。由於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這些年來,中國“兩會”也成為國外媒體追逐的熱點,每年三月,中國即進入“兩會”時刻。
今年全國“兩會”又有所不同。由於涉及到換屆、修訂憲法、機構改革等重大議題,不僅有“年度議題”、還有“換屆議題”、“改革議題”,內容豐富,焦點頗多,熱度更高。那麼,香港社會究竟應該如何關注和看待全國“兩會”?筆者認為,至少需要從三個角度觀察。
透過“新陣容”,看“中國式民主”
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980名,新代表超過2200名,佔代表總數近75%;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共有2158人,過半也都是“新面孔”。可以說,這完全是一個“新陣容”。
不妨先分析一下“新陣容”的人員構成。先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代表的“新陣容”裏,少數民族代表佔14.70%,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婦女代表佔24.90%;一線工人、農民代表佔15.70%;專業技術人員代表佔20.57%;黨政領導幹部代表佔33.93%。再看政協委員:在2158名委員中,中共委員佔39.8%,非中共委員1299名,佔60.2%。56個民族都有人選進入全國政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105名。
人大代表構成的特點是“縱向到底”,從村、鄉鎮、縣區,到地市州、省、中央,各個層級都有一定數額的代表。政協委員構成特點是“橫向到邊”,全國政協共有34個界別,覆蓋了幾乎所有群體。
另外需要關注的是:香港人口僅佔全國0.5%左右,港區全國人大代表36名,佔1.2%;港區全國政協委員200多名,佔比高達10%。這說明中央更加重視香港、重視香港的民意,而在“一國兩制”體制下,港人更多通過“協商民主”方式參與國家事務。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大代表中“黨政幹部”、政協委員裏“中共委員”的群體佔比太高,得出“民主成分不濃”的結論。其實,這樣比例是有道理的。全國人代會重點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年度財政預算等,中央的政策是否“接地氣”、有實效?作為政策的落實者,來自基層的黨政幹部最有發言權,如果這個群體不夠大,就難以發現中央政府施政的成敗得失。同理,中共作為執政黨,各個領域的重要崗位都有中共黨員任職,他們掌握的基層情況更多、更準確、更鮮明。
透過政府工作報告,看經濟轉型發力點
“中國式民主”不同於西方,西方偏重於選舉,而中國採取的是“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的方式。人大體現“選舉民主”,政協體現“協商民主”。同時,為了防止民主帶來的“議而不決”的低效率,中國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先民主,後集中;大民主,小集中。平常時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自己的崗位上,該幹啥幹啥, “兩會”期間,集中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要事。“中國式民主”的好處是:既能充分收集民意,又能提高決策效率。
每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都是最大的熱點。今年的這份報告更受關注,因為適逢換屆之年,報告不僅要回顧總結過去一年、還要回顧總結過去五年的政府工作。除此以外,國人都關注這份報告裏“今年怎麼幹?”的內容。
首先,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是多少?去年中國經濟增長6.9%,許多人認為,中國經濟在“L”形底部長期運行的悲觀論調可以休矣,中國經濟走向是“U”形、而非“L”形,今年增長預期應該比去年高。那麼,中央政府會做出如何預期?很多人在翹首以待。這個數據的背後聯繫着投資、出口、消費、就業等等,加之中國經濟的巨大體量,也牽動着許多國家的利益,不僅國人關注這個數據,世界也會關注。儘管去年12月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有個“定性”安排,但人們更期待政府工作報告做出“定量”預期。
其次,中央政府今年釋放哪些“辣招”推動經濟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搞了兩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總體效果不錯。去年,中央提出從“速度中國”向“質量中國”轉型,之後又提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今年還提出了三大攻堅:脫貧、環保、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那麼,中央政府今年在經濟領域會有哪些“辣招”?此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冬季達沃斯論壇上表明: “一些措施可能超出國際社會預期”。這些“可能超出國際社會預期”的“辣招”,對中國經濟、特別是對香港將產生哪些影響?也很值得香港社會關注。
透過監察委成為國家機構,看改革力度
修憲,無疑是本屆“兩會”的一大重點。現行的中國憲法被稱為“82憲法”,是1982年制定實施的。其間經過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十四年間,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憲法做適當修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兩會”前夕,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的建議一公布,馬上得到全國民眾的肯定和支持,也引起了包括港澳傳媒在內的世界媒體的廣泛重視。
修憲最值得關注的是:監察委成為國家機構。中共中央公布的21條修憲建議中,涉及“監察”的有11條之多。憲法第三章“國家機構”專門增加“監察委員會”一節,第三條第三款中, “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建議修改為: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憲法第六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中,建議增加“選舉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一項,第六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中,也建議增加“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
如果上述建議獲得全國人代會通過,意味着國家監察委員會與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平起平坐”, “一府兩院”變為“一府兩院一委”。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國家體制的首次重大變革,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也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中“深”的內涵,這不是修修補補,而是重新搭建“四樑八柱”。
監察委成為國家機構,將對中國反腐敗帶來哪些深刻影響?中國能不能在體制內實現“自我淨化”?能不能把所有公權都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徹底改善政治生態?這些都值得香港社會持續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