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3月6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道,去年全球多國的食水樣本被驗出含有微塑膠,這對世界各樣生態的影響正有待調查。香港科技大學昨日公布一項研究便發現,若海水中含有高濃度微膠粒,船螺及常見魚餌沙蟲兩種海洋無脊椎動物的成長及再生能力皆有所下降。研究團隊再次提醒,微塑膠對生態傷害尚有很多未知領域,促請大眾關注及盡力減少使用會降解成微塑膠的即棄塑料,例如飲管及膠樽飲品。
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潔瑜昨指出,有關研究屬全球首個就微塑膠對海洋生物在生態功能上受到的影響。團隊分別用了1年及1年多時間,將美國加州的入侵品種船螺,及常見魚餌沙蟲(多毛蟲),放入不同濃度的微塑膠生態環境內飼養。
沙蟲重生能力減半
其中在船螺的研究,對比的是生長能力。而結果發現,若船螺在成長初期已在高濃度微塑膠海水環境生活,即使往後在沒有微塑膠環境長大,其體積成長會減少達三成,這顯示微塑膠對生物的成長存在明顯影響,且有延續效應不可逆轉。
至於沙蟲的研究,對比的則是再生能力。團隊將約80條沙蟲的部分尾部切除,並置於上述3種不同濃度微膠粒的海水中,在4周後,於高濃度微塑膠海水環境的沙蟲,尾部重生只有約15%,較在無微膠粒環境下生活的沙蟲重生約30%少得多。